一、
年,在马尔克斯的祖国哥伦比亚诞生的穷小孩巴勃罗,以后竟出人意料地成了富可敌国、拥有军队、令人闻风丧胆的“世界头号毒枭”。
巴勃罗的全名很长,叫巴勃罗·埃米利奥·埃斯科瓦尔·加维里亚,出生在麦德林市附近的小山城恩维加多市。他的母亲是一名教师,父亲是农民,家中7个孩子,他排行老三。家中仅有的小农场被人买走后,日子变得更加贫穷了。
巴勃罗的外祖父是个私酒贩子,母亲经常讲外祖父和*府斗智斗勇的故事,给他的童年留下了深刻印象。
哥哥罗伯多曾说过,弟弟是全校最好的学生,他功课做得很快,还会帮助班上的所有同学一起写作业。
年,巴勃罗13岁时,被选为学生生活委员会主席,帮助贫困学生筹集上学的车费和伙食费。
之所以选这个,可能是因为巴勃罗自己总吃不饱饭。家庭收入微薄,别说车费,穷得连一双鞋都买不起,以至于他的教师母亲不得不偷鞋给儿子上学穿。
暴力与饥饿是巴勃罗童年的两大主题,无力解决民生问题的*府,让巴勃罗鄙视之余,倍感失望。
那时候,哥伦比亚*府分裂出两大阵营:保守*和自由*。这种对立催生了一系列的内战和游击战,使得当时的哥伦比亚,成了世界上最暴力的国家之一。
与此同时,寡头统治占有了国内的大量社会资源与财富,3%的人拥有全国97%的土地和财富,社会财富极度的分配不均,严重地分裂了这个贫瘠的国家。
年,巴勃罗16岁那年,他发了个誓:如果30岁没有赚到万比索,就自杀。那时他做梦也想不到,未来自己的能力可以超过这个目标无数倍!
二、
从高中退学后,巴勃罗将目光从书本移向了死人。他把墓碑偷走,磨掉上面的碑文,再低价卖出。
这门生意很辛苦,还挣不了几个钱,巴勃罗干了不久就兴味索然,于是心生一计:去应聘汽车推销员,利用职务之便,一边卖车,一边偷车……
通过倒卖名车,巴勃罗的收入节节高升,并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年,22岁的巴勃罗绑架了有名的实业家迪亚戈·埃查瓦里亚。当地人听说迪亚戈被绑架后,高兴坏了。
因为麦德林的穷人对这个资本家恨之入骨,迪亚戈的工人都在环境极度恶劣的地方超长时间工作,却拿着极低的薪水。他还强制驱逐多个农民社区,来扩大自己的土地,要是有农民敢反抗,那就等着坐牢或者被打死……
这些深受迫害的农民们流浪到了麦德林的贫民窟,身为麦德林中的一员,巴勃罗认为自己得为他们做点什么。
绑架了迪亚戈后,巴勃罗向他的家人索要赎金5万比索。他的家人很快就把赎金交给了巴勃罗。
但拿到赎金后,巴勃罗并没有放过迪亚戈。他命令手下将迪亚戈四肢打断,将其活活折磨致死……
6周后,迪亚戈的尸体被发现。穷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得跳芭恰塔舞,连夜庆祝迪亚戈的死讯。
22岁的巴勃罗一夜“成名”,成了麦德林的“圣人”。而因为局势混乱,警察也无暇顾及,此后,在麦德林,巴勃罗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叫“大善人”。
人们没有想到,这个所谓的“大善人”,以后也会露出无比狰狞的獠牙。
三、
靠着打劫银行、绑架勒索、敲诈、偷车、走私烟酒和贩卖假乐透彩票及大麻等犯罪业务,巴勃罗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向毒品宣战。那时,美国主要打击的毒品还是海洛因。可到了70年代中期,一切都变了。
年,26岁的巴勃罗发现了一种比大麻还值钱的植物:古柯,可卡因的原料!
美国人像疯了似的着迷于这种植物制成的白色粉末,迈阿密、洛杉矶、拉斯维加斯和加利福尼亚的派对上,富人们成群结队地吸食可卡因……
纽约的银行家,甚至医生和律师,都是可卡因的拥趸。一时间,可卡因在美国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
于是,巴勃罗果断放弃了先前贩卖的大麻,转而投向了“白色黄金”可卡因。
起初,巴勃罗雇佣的毒品化学家们想到一个方法,将可卡因液化并添加到一般的交易产品中,例如牛仔裤,他们将可卡因放置在牛仔裤内层,等毒品到达美国后,再将牛仔裤中的毒品清洗出来进行提取。
当时,一公斤可卡因可以卖到6万美元。
凭借着贩毒赚取的暴利,巴勃罗迅速赚到了1亿比索,约合万美金。
这一年,巴勃罗才26岁,有了钱,温饱思那啥,于是,他的猎艳史开始了。
四、
26岁时,巴勃罗娶15岁的少女玛利亚·维多利亚·埃纳奥为妻。别看巴勃罗在外是个号令生死的大毒枭,在家里,他却是个称呼玛丽亚为“塔塔”的温柔男人。
两年前,巴勃罗和塔塔的哥哥一起走私货物,通过这层关系,巴勃罗认识了塔塔。很快,塔塔就爱上了大自己11岁的巴勃罗,但她的父母却瞧不上这个草根出身的“老男人”,极力反对。
塔塔头脑一热,干脆就和巴勃罗私奔了。两年后,在塔塔祖母的见证下,两人举行了婚礼。16岁时,塔塔就生下了儿子胡安·巴勃罗·埃斯科瓦尔。
同年6月,巴勃罗运输可卡因的车队在边境被扣押,他因非法持有39公斤可卡因被麦德林警方逮捕。
巴勃罗入狱了,但不代表他被打败了。
尚在牢房的他,就命令手下将逮捕他的两名警官刺杀,签发逮捕令的法官、报道入狱新闻的记者也没有逃过追杀的命运,就连记者所在的报社也遭遇了炸弹袭击。
而将要审判巴勃罗的法官的妻子,则被巴勃罗的手下LJ,他的手下还穷凶极恶地将沾满JY的内衣,连带死亡恐吓信,一起寄到了法官办公室……
为了逃避审查,巴勃罗的手下还将存放他犯罪资料的法院一把火烧了个精光。由于没有证据指控巴勃罗,最终他只在牢里待了3个月就大摇大摆地走出了警察局。
出狱后,巴勃罗干掉了奥乔亚兄弟的老大法比奥·雷斯特雷波,将哥伦比亚的精英阶层奥乔亚兄弟收入麾下。
后来,奥乔亚兄弟也成了巴勃罗贩毒集团的核心成员,一起干了许多坏事。
五、
年,巴勃罗去了一个叫巴沙瑞罗的地方,那是一个垃圾填埋场。这里住了多个家庭,成千上万人住在用纸皮搭建的房屋里,靠有钱人丢弃的垃圾为生。
看过那样的生活,巴勃罗很受触动,那天回到家后,他就红着眼眶说:“这样是不对的,凭什么穷人就应该住在那种地方?穷人就应该如此卑贱吗?”
泪水在他的眼眶里打转,巴勃罗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这种现状!
从小在不公与饥饿中长大的巴勃罗,拿着贩毒挣来的钱,建立了一个社区,他为住垃圾场的人盖低收入房屋,使得无家可归的人有瓦遮头。
尽管哥伦比亚*府很不想承认,但现实的确如此,巴勃罗一个人所做的贡献比那时的哥伦比亚*府为人民做得还要多。
有一次,麦德林一个庞大的贫民窟被大火给烧毁了,百姓哀嚎,*府却充耳不闻。也有*客为了赢得选票,许下诺言施以援手,但那只是谎言,更别提那些趁火打劫的资本家了……
这时,又是巴勃罗站出来,高呼着“无贫民窟麦德林”的口号,找到一位天主教神父,给了他一大箱的美金,让他帮助穷人重建房屋。
最终,栋房屋在麦德林建成。后来,深受巴勃罗恩惠的穷人,将新马拉维亚社区更名为“巴勃罗社区”,里边住着多名居民。
此后十年,“巴勃罗社区”遍布了麦德林市的各个角落。
除此之外,这个16岁便辍学的人还大力投资教育。
针对国内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巴勃罗曾经用比他大22岁的哥伦比亚作家、后来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尔克斯举例说:
“他们(大学生)也许是哥伦比亚的骄傲,他们也许是哥伦比亚的又一个加西亚·马尔克斯。可他们却因为高昂的学费而辍学,我们国家冷漠对待教育的不公的行为,好比将我们国家的骄傲马尔克斯赶出波哥大大学一般。”
据统计,巴勃罗为他的家乡恩维加多市,一共捐钱建立了32所幼儿园、23所小学、11所私立中学、7所公立中学、4所夜大学和2所大学。
今天的哥伦比亚,平均有13%的人是文盲,而在恩维加多这个仅为广州市十分之一面积大的城市里,目不识丁的现象已成为过去。
巴勃罗还捐钱修建过无数的排球场、篮球场、足球场、医院。
他试图用足球运动来振兴这个“破旧不堪”的国家,因此买下了足球队“国家竞技”,在职业建设上投入了大量金钱。由于巴勃罗的投资,哥伦比亚足球队达到了国际水准,甚至两度打入了世界杯。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拉美诸国因债务危机,陷入经济低迷,国内物价紧缺,导致通货膨胀加剧,贫富差距极度悬殊,社会矛盾一触即发。因此,这段历史被称为“拉美失去的十年。”
可哥伦比亚的麦德林好像脱离了拉美的经济危机一般,飞速发展,将这段历史称为“麦德林黄金十年”也不为过。
然而这一切,不是*府的功劳,而是巴勃罗的“功劳”!
六、
80年代,作为哥伦比亚支柱产业的纺织业在麦德林急剧衰落,几千名年轻人因失业而流落街头。安第斯山脉的农田大量荒废,全国各地的农民纷纷涌入麦德林。
巴勃罗抓住机会,将当地的失业者和农民集结,教他们种植古柯。他还重金聘请农业专家,带到麦德林,将原来每年最多收获两次的古柯,提高为每年收获四次。
于是,原先的失业者和农民摇身一变,成了古柯农村和可卡因加工厂的员工。巅峰时期,巴勃罗一度雇佣了5万多人,这极大地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危机。
在巴勃罗的号召下,哥伦比亚逐渐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的垄断性生产体系和自成一体的贩毒路线与网络。
以往从秘鲁和玻利维亚收购古柯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与此同时,哥伦比亚的经济环境也在帮巴勃罗的毒品生意造势。
此前,出口咖啡是哥伦比亚赚取外汇的主要途径。年12月,咖啡出口价格大跌,哥伦比亚陷入经济危机。
时任总统贝坦库尔做了个让全世界大跌眼镜的举动,他竟公然允许可卡因合法交易,以便*府收取“毒品税”。他甚至还让国内中央银行专门开通绿色通道,允许巴勃罗将贩毒赚取的美元无限转换成哥伦比亚比索。
财富的大量累积,让巴勃罗的可卡因运输方式有所升级,从原先的牛仔裤、车辆运输,变成了潜水艇和直升机!据一位潜水艇驾驶员介绍,他每次“旅行”都能赚万美元的酬劳。
巴勃罗还花万美元购买了一架波音飞机,把座位拆卸下来,一趟就能装载00公斤的毒品。
丛林里生产1公斤可卡因成本价为0美元,运费费用则为0美元。但在80年代中期,1公斤的可卡因可以卖美元。也就是说,巴勃罗的麦德林集团,每个月都能盈利超过20亿美元!
贩毒的暴利招致大量哥伦比亚人涌入美国,在美生活的多万哥伦比亚人几乎都是毒品产业链的参与者。每年有万吨可卡因走私到美国,价值超过亿美元。
美国毒品市场上,70%的可卡因由哥伦比亚贩毒集团供应,总金额约为50多亿美元。美国每5条贩毒航线里,就有4条由巴勃罗控制的麦德林集团供货。
年12月2日,巴勃罗当上了麦德林贩毒集团首领。这一天,巴勃罗刚刚过完31岁生日。
麦德林集团内有5名大毒枭,首位就是“世界头号毒枭”“可卡因之王”巴勃罗,第二位和第三位则是前面提到的奥乔亚兄弟,第四位是“毒品大王”列德,第五位则是有“哥伦比亚黑手*教父”之称的卡洛斯莱德尔。
而那些巴勃罗帮助过的穷人,变成了他的“杀人利器”。14岁到17岁的少年们纷纷加入了麦德林集团为他卖命,甚至连八九岁的儿童也在内。
巴勃罗的一个手下被警方逮捕后,就承认自己犯下了十宗杀人案。这名15岁的少年说:
“我们最多只能活到21岁到22岁,我们都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但要是可以满足老大(巴勃罗)的愿望,要是能向老大证明我们的忠诚,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麦德林集团驰骋哥伦比亚的十年,是这个国家青少年最惨痛的历史。
年到年,短短五年,哥伦比亚谋杀率飙到了%,儿童凶杀案一项更是飙到了%。
毫不夸张地说,每天都有无数个孩子在麦德林街头排着队,替巴勃罗杀人。
年,哥伦比亚有名孩子因贩毒而死,平均每天有6个孩子死去……
诚如一位社会学家所言:“在这里,爷爷埋葬孙子。”
鼎盛时期,麦德林集团拥有近4万人组成的武装部队,他们从发达国家中购买最先进的武器,包括几十架武装直升机、十几艘炮艇、十几艘潜水艇、几十辆坦克和装甲车,甚至还有地对地导弹。
无数的先进武器和青少年的炽热鲜血,堆砌出了哥伦比亚历史上最令人闻风丧胆的组织:麦德林贩毒集团。
七、
年,奥乔亚家族的玛莎·尼亚斯被游击队M-19绑架。为了解救玛莎,巴勃罗迅速和奥乔亚兄弟组建私人武装部队打击游击队。
这支武装部队,被巴勃罗称为“绑匪之死”。
除了打击M-19外,巴勃罗还打击了另外两支游击队。当时哥伦比亚人深受内战之苦,巴勃罗此举提高了他的名望,让许多哥伦比亚人更加敬佩他的“正直”了。
此后,巴勃罗开始收买媒体,传播毒品无害论,企图将可卡因合法化的观念深入人心。
美国那边,可卡因的滥用导致国家财富大量流失,招致资本家强烈不满。资本家们开始联合起来向*府施压。
年1月,美国总统里根组建内阁小组,专门负责协调美国各方力量打击贩毒,并任命副总统乔治·布什领导此小组。
美国的介入让哥伦比亚的毒枭暗自心惊,他们都害怕一样东西:引渡条约。
在国内还能花钱上下打点关系,到了美国,可就不是毒枭们说了算了。
这时,一个疯狂的想法在巴勃罗脑海中诞生:“彻底改变哥伦比亚现状最好的办法就是,当国家总统!”
以巴勃罗为原型的美剧《毒枭》剧照
早在年,巴勃罗就当选为麦德林市议员。年,他又资助了由前司法部长领导和成立的一个新**:新自由*。
年,巴勃罗支持家乡恩维加多代表加里奥·奥尔特参选国会议员,而他自己则派律师在街头用钱买选票。
加里奥当选后,来了招釜底抽薪,辞去了议员身份,议员一席的空缺便由票数仅次于他的巴勃罗接任。
就这样,33岁的巴勃罗玩了招偷梁换柱,轻而易举就当上了哥伦比亚国会议员。
涉足*治让巴勃罗拥有了外交豁免权,他可以协助立法,向国会议员施压,让他们立法,尤其是“反引渡条约”。
巴勃罗有一句名言,至今在哥伦比亚流传:“我宁愿死在哥伦比亚的坟墓里,也不要死在美国的监狱里。”
年,罗德里戈·拉腊被任命为哥伦比亚司法部部长。拉腊所在的*派由路易斯·加兰领导,也就是巴勃罗资助的新自由*。
巴勃罗万万没想到,这个自己扶植起来的*派,日后竟会成为自己的绊脚石。
年8月16日,是哥伦比亚国会议员上任的日子,也是巴勃罗人生中第一次踏入首都波哥大的日子。
他在一群保镖的簇拥下进入会议厅,国会议长塞萨尔·加维利亚让巴勃罗把保镖撤走后,司法部长拉腊便开始了他的陈述。
拉腊当众揭穿了巴勃罗是一名毒贩的身份,连带踢爆了在场被巴勃罗贿赂的几位议员……
巴勃罗没想到自己的钱养出了这么个白眼狼,他气疯了,一句话没说就离开了。
几天后,《观察家报》刊登了巴勃罗年拍摄的入狱照。巴勃罗一心掩埋的历史还是被拉腊抖了出来,他命令手下把麦德林整座城市的报纸全部买回来。
新自由*领导人加兰也站出来公开指责巴勃罗,并将他清除出新自由*。国会也剥夺了他的外交豁免权,美国大使馆注销了他的外交签证,麦德林的天主教也宣布不再支持他的任何社会项目。
巴勃罗以最狼狈的姿态被逐出了国会,他的总统梦,碎了。
然而接下来,最令巴勃罗担心的事情,也发生了!
八、
哥伦比亚开始执行毒贩引渡协议,让巴勃罗提心吊胆的那只靴子,落地了。
年3月10日,根据美国DEA(缉毒局)的情报,哥伦比亚司法部部长拉腊,下令突袭巴勃罗的一家可卡因工厂:寂静庄园。
这个偏僻的庄园有8条飞机跑道,住所能够容纳名工人,还有19个实验室,专门用来制造可卡因。
哥伦比亚警方一把火烧掉了工厂,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可卡因被这场大火烧毁。
这场大火彻底点燃了巴勃罗的怒火,成了哥伦比亚史上“最血腥十年”的导火线。
巴勃罗首先开刀的就是司法部长。不久后,拉腊死在了他的奔驰车里。骑摩托车的枪手,用小型机枪把拉腊的胸膛打成了马蜂窝。
把刊登自己入狱照的记者枪杀后,巴勃罗觉得还不够解气,索性一颗炸弹下去,把《观察家报》整间报社炸成了平地。
这时,巴勃罗和游击队的关系,也从之前的敌对转为了合作。
毕竟,美金面前,无敌人。
哥伦比亚的游击队们逐渐意识到,跟毒枭一起贩毒比和他们作对来得要划算多了。于是双方熄火,游击队成了毒枭的友好合作伙伴,用贩毒赚来的钱去购买军火。
整个国家都在谴责巴勃罗的残忍,光天化日之下被打死的司法部长,简直是在往*府脸上吐唾沫,嘲笑这个国家的软弱……
尽管一切证据都指向是巴勃罗所为,但他极力否认暗杀了拉腊。
为了让国家放弃引渡条约,他开始放缓态度:只要哥伦比亚*府允许他保留财产,并承诺不再引渡,他们愿意拆掉“一切东西”(炸弹),并且将瑞士银行存放的几十亿美金全部转入哥伦比亚银行。
为了表示诚意,巴勃罗还陆续提出,他们可以将可卡因实验室、飞机场等上交给国家,并且把运毒的交通工具全部卖掉,甚至愿意替哥伦比亚*府偿还亿美元的国债,只要*府能赦免他们以往的罪行!
巴勃罗开出的条件十分诱人,但在美国大使馆和国内保守*的双重施压下,哥伦比亚时任总统贝坦库尔只能拒绝这次谈判。
但巴勃罗并不是一个轻易说放弃的人。年秋天,36岁的巴勃罗再次提出,如果*府承诺不将他引渡美国,他愿意自首。
这个提议还是遭到了哥伦比亚官方的拒绝。
“让人爱戴自己,不如让人害怕自己”,巴勃罗以为这句话是真理,于是在年11月,杀死了4位支持引渡条约的法官,接着又花了万美元,雇佣了曾经的死对头M-19占领了波哥大的司法宫。
M-19迅速销毁了麦德林集团的0多份犯罪卷宗和引渡文件,杀死了50名司法宫人员和11名高级法官。
最终,哥伦比亚*府屈服在了巴勃罗的淫威下,最高法院宣布引渡协议作废。
但巴勃罗还没有高兴几天,新上任的总统维尔·巴科就给他送上了一份“大礼”。
九、
哥伦比亚新上任的总统维尔·巴科,又重新签署了引渡协议。
这一次,巴勃罗开始使出缓兵之计。由于美国*府对打击共产主义比打击毒枭更感兴趣,他就委托律师,将曾经的合作伙伴M-19连同FARC、ELN等几个游击队的情报交给了美方。
为了躲避美国的追查,巴勃罗反手给集团内部核心成员捅了一刀。
年2月4日,在巴勃罗提供的线索下,“哥伦比亚黑手*教父”卡洛斯·雷德被哥伦比亚警方逮捕,并转交给DEA(美国缉毒局)。
结果,卡洛斯·雷德在美国将面临年的刑期。
然而,巴勃罗付出了这么多,美国*府依然不领情,因为妥协势必会影响到里根*府打击毒品的形象。
除去哥伦比亚*府和美国联合的势力外,哥伦比亚国内新崛起的卡利贩毒集团也在冲击着巴勃罗的势力。
年的一个深夜,卡利集团在巴勃罗的8层公寓外策划了一场大规模爆炸。巴勃罗11岁的儿子胡安和4岁的女儿玛努艾拉还在沉睡,爆炸炸出了近4米深的大坑,把玛努艾拉的一只耳朵炸聋了。
女儿失聪的耳朵是巴勃罗一生都难以释怀的伤痛,为了报复敌人,巴勃罗在卡利集团的全国连锁药店疯狂投掷炸弹。
年,新自由*领袖加兰是总统候选人中的大热门,可这个很有可能当上总统的人,却是引渡条约的拥护者,他极力打击毒品的手段让巴勃罗很是忌讳。
加兰要是上位了,那将是巴勃罗的末日。于是,一次*府集会上,刺客当着一万多人的面,直接用冲锋枪打爆了加兰的脑袋。
加兰的死激怒了哥伦比亚的全国人民,*府发动上千名官兵偷袭巴勃罗的黄金庄园,武装直升机在高空中向庄园疯狂开火。
巴勃罗逃走了,但他的左臂被打伤了,多名毒贩被打死。
哥伦比亚军方搜查了麦德林集团的处别墅和住宅,逮捕了名贩毒贩子,查获了价值约0万美元的可卡因。
此次扫毒行动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