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昊骞
杂志《经济学人》从年推出了讣告版,一直延续至今。每篇讣告都是一个人物(或动物)的小传,篇幅虽然不长,但足以勾勒出一位逝者生时的形象,盖棺论定则非所愿,为有缘的读者留下一条诱人的线索。
《讣告》
年,《经济学人》从先前刊载的讣告中选出篇,结集为《讣告》一书。书中涵盖的逝者范围极广,用作者本人的话说:“我们既给垄断者和专制者写讣告,也给现代圣贤写讣告。”再加上篇目是按照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列的,所以阅读过程中时常有开盲盒的不确定感与刺激感。随手一翻,或许你就会萌生一股冲动,要找来那一页的人的传记来读一读。
仁圣亦死,凶愚亦死
年4月7日,日本漫画家安孙子素雄(笔名“藤子不二雄A”)去世。因为他曾与《哆啦A梦》系列作者藤本弘(笔名“藤子·F·不二雄”)共用“藤子不二雄”的名字创作漫画,所以网络上出现了一波乌龙讣告,网友们纷纷缅怀机器猫与自己一去不复返的青春,辟谣后又发出“哭错坟”的感慨。
短暂的喧嚣过后,恐怕没有几个人会知道他是一位在漫画业初创时代凭着爱好而忘我工作的艺术家,一个曾经为“革命家”系列供稿的理想主义者。
至少从雅虎发布的简短讣告中看不出来:日本代表性漫画家藤子不二雄A,本名安孙子素雄,今早在川崎市的家中去世,享年88岁。据警方称,今天上午8点40分左右,从位于川崎市多摩区的藤子先生家中接到电话,称一名男子躺在该处所内。当一名警察冲进来时,藤子先生已经倒在他家的房子里,并确认他当场死亡。警方正在调查藤子的死因,但据调查人员称,尸体没有明显的外伤。藤子是日本著名的漫画家之一,曾创作多种类型的作品,包括从《忍者小灵精》和《怪物太郎》等儿童漫画到《笑面推销员》等面向成年人的漫画。
这是一份司空见惯的标准讣告。死者姓名、职业、死亡日期、享年、发现尸体的经过、死亡原因,最后用一句话概括死者的成就,如果有的话。换句话说,是极简版的案件调查报告加上极简版的简历,目的只是告诉读者,又有一个人死了,而且仅仅是行*和生物意义上的死亡。某个人停止了呼吸,可以从人口统计数据库中将状态标记为“死亡”了。
当然,一个人的去世通知书并不总是这样干瘪空洞。千百年来,位高权重者一直在绞尽脑汁让自己的名字流传下去,比如以石刻为媒介的讣告——墓志铭。除了家世、头衔、履历、墓葬地点的罗列以外,古代官员的墓志铭中时常会有彰显墓主德行品格的故事,也就是“墓志铭”中的“志”。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不仅写过不少墓志,还在《论尹师鲁墓志》一文中阐述了若干撰写墓志的原则,比如不重复别处已有记载的事迹、选材精当、论断准确。简单来说,欧阳修心目中理想的墓志,应该是一篇简约隽永的原创人物小传。但是,能享受到如此待遇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即使在欧阳修的年代,无底线赞扬墓主的“谀墓”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歪风。
那么,模板化的死亡证明式讣告与精英化的人物小传式讣告,能否结合或折中呢?年,英国新闻杂志《经济学人》在圣诞节特刊上发表了一篇年度讣告集锦,引发了报社主编比尔·艾默特(BillEmmott)的浓厚兴趣。次年,《经济学人》讣告版诞生,一直更新到现在。
截至本文撰写时,最新的两篇讣告主人公分别是处决卡斯特罗战友切·格瓦拉(CheGuevara)的玻利维亚士兵马里奥·特兰(MarioTerén),以及美国第一位女性国务卿玛德琳·奥尔布赖特(MadeleineAlbright)。年,《经济学人》从讣告版中挑选出篇,组成《讣告》一书。
从篇幅、内容和文风来看,《经济学人》讣告版偏向欧阳修追求的理想墓志,只是少了一些盖棺论定的意味,而多了一些介绍的成分,画面感也更强。要用三言两语在读者头脑中立即形成一个人的印象,而且这个人可能之前从未听说过,或者仅仅是听说过而已,那并非易事。
比如川上源一,日本制造商雅马哈的前社长,年5月25日逝世,终年90岁——这就是一份最基本的标准讣告了。但《经济学人》的讣告中刻画了一个挑战美国钢琴巨头斯坦威并对自家产品有绝对自信的日本实业家,一个通过开设幼儿音乐班来推广钢琴文化的精明商人,一个“总是厌倦旧业务”(语出川上源一之子)的雅马哈“天皇”(语出日本媒体)。
这篇讣告的主要功能不是宣告一个人的结束,反而是引起读者对一个人的生活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逝者在世上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记。难怪美国作家玛丽琳·约翰逊(MarilynJohnson)会称赞道:“没有哪一辆灵车比《经济学人》讣告更能优雅地送走人生的最后一程。每一篇都是一个小小的文学奇迹、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选中的人物很幸运(除了死亡这部分),他们是带着无与伦比的风格走向另一世界的。”
《讣告》一书收录篇目的作者,是两位《经济学人》杂志的长期撰稿人基斯·科尔克霍恩(KeithColquhoun)和安·罗(AnnWroe)。与墓志名篇的作者不同,他们并不是往生者的亲人、密友、尊师、爱徒、上司和同僚。
安·罗在《讣告》序言中承认:“讣告版编辑用于研究和写文章的时间往往不超过两天。”但反过来看,这也给了讣告作者相当大的选择余地:从原则上来讲,只要是一周内去世的人都是备选的素材。事实上,讣告版的选择范围也是很广阔和开放的。从《讣告》中收录的篇来看,有意大利末代王后,有美国减肥行业先驱,有印度“绿色革命”领导人,有中国末代太监,有调查教宗庇护十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行为的职业棒球运动员,甚至还有一只表现出五岁儿童智力的灰鹦鹉。
用安·罗的话说:“我们并不一味地赞颂、赞美死者。坏人、无德之人、轻浮之人的讣告,有时反而能成为佳作……基斯一直对小人物特别偏爱……它让我明白,几乎每一个人的生命力都有值得倾听的故事。”
这让人不禁想起先秦思想家杨朱的一句话:“仁圣亦死,凶愚亦死。”只不过,《经济学人》编辑部选择用一种更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平等的死亡。
再开一个“盲盒”吧
与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DenisDiderot)的《百科全书》一样,《讣告》是按照逝者姓氏或姓氏的拉丁化转写的首字母顺序排列的,而不是采用职业、国籍、去世时间等实质性的次序或分类。
再考虑到作者选材的广阔性,《讣告》最自然的读法就是随兴之所至。可以随手翻到一页就读,可以看一看目录,觉得作者给哪个人贴的标签有趣便去读,也可以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或者反过来。不论选择哪一种读法,本质上都相当于开盲盒。
我现在已经连续开了将近个“盲盒”,除了作为书评人的道德义务外,大部分篇章至少都让我对自己下一次的手气有所期待。至于剩下的个“盲盒”……算了,现在就再抽一个好了。
第页,蒂尼·罗兰(TinyRowland),资本主义的局外人,逝于年7月24日,终年80岁。一个从没听过的人。
讣告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是:“但他或许不是个骗子。”对我来说,这意味着他大概是一个骗子,至少有不少人相信他是一个骗子。接下来,作者简要勾勒了他的早年经历。他的父亲是一名在英属印度做生意的德国商人,二战爆发后,罗兰一家作为难民移居英国,他从推销员开始白手起家。战后,蒂尼来到南非,挽救了一家濒临破产的黄金矿产公司,从年掌舵到年。
为了塑造他直率到粗野的品质,作者讲述了两件轶事。一件是他向苏联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GarryKimovichKasparov)行贿,请对方给自己介绍在苏联掌控氢弹原料钚元素的人。另一件是年,八名董事逼迫他下野失败,尽管英国首相爱德华·希思(EdwardHeath,他的讣告见《讣告》第页)评价蒂尼有着“讨厌的、令人无法接受的资本主义的嘴脸”。最后,由于投资失败和年长体衰,蒂尼于年退位,“只好回家陪猫玩了”。
直到最后,讣告开头留下的悬念都没有得到解答:蒂尼到底是不是一个骗子?一本严肃的传记可能会用几百页的篇幅给出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但更可能像《经济学人》的作者一样悬置判断,甚至可能描绘出一个复杂到近乎矛盾的形象。
二战时期的英国首相、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丘吉尔,为17世纪的先祖、反法同盟的旗手、第一代马尔伯勒公爵(DukeofMarlborough)写的四卷本传记就是一个范例。简单来说,公爵在传记中的形象是一个绝对忠于祖国的顶级纵横家。
而《经济学人》的讣告中,有不少篇目用两页篇幅营造出了类似的感觉。所用的技巧不是史家的考据辩证,而是如何编排有限的笔墨与大块留白的本领。这或许不是单纯的狡黠或轻佻。
与哪怕古代最精妙的墓志相比,《讣告》也有一个特殊的技术优势:每篇讣告都配有一幅逝者的照片。从我在搜索引擎上检索的几个人来看,《讣告》中的配图都排在返回结果的前几位。作者选择的配图,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主流性。但从我个人的体验来看,如果我选择随手翻开一页就看的读法,图片常常会更快帮我做出决定,比如印度头号土匪维拉潘(Veerappan)、刚左新闻主义教父亨特·S.汤普森(HunterS.Thompson)、流行歌手吉尼·皮特尼(GenePitney)和瓦努阿图总理沃尔特·利尼(WalterLini)。
总的来说,《讣告》是一本很看缘分的书。在阅读大部分篇目时,我的感觉都是:“挺好看的,又长知识了。”但没准儿在之后某次阅读某篇时,我就会产生更深的感触,从而与某位逝者建立进一步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