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两次大战之间,军事上最重大的发展也许出现在德国。德军参谋总部被和约剥夺了权力,由于战败而恼怒,但是却被所谓文职*客所签订的投降条约是“背后一刀”的神话挽救了。它在暗地里修补所遭受的损失。军队着手搞试验,并重新制定军事理论。
德国
(1)陆军
德国军官被邀请到俄国开办训练学校,检验各种新的军事理论。国内十万人的常备军成了军官的来源,一声令下即可迅速扩编。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分别在冯·塞克特和冯·布罗姆堡的领导下,德国人翻译了利德尔·哈特和富勒的著作,尔后他们自己又对之进行了详尽的探讨。
希特勒上台后,陆军得到了更多的支持,设法防止了敌对的纳粹褐衫队这支*治性军队的危险(年),并立即开始扩军。尽管年重新占领莱茵河非军事区时还是靠骡马牵引,但到年机械化就已经发展起来了,装甲师和军事装备也在西班牙内战中得到了检验。参谋总部公开地恢复了凡尔赛和约前所拥有的权力。
(2)海军与空军
在雷德海军元帅的领导下,德国将专家派往西班牙,荷兰和芬兰研制新型潜艇。在国内,海军试图恢复年兵变以前原有的声誉,但不太成功。海军还致力于发展军舰,例如发展符合条约规定的最高吨位的万吨级袖珍战列舰。希特勒掌权后,动工建造了火力极强的战列舰“俾斯麦”号、“铁比茨”号和一艘航空母舰。
德国人指望使用这些舰只首先执行海上偷袭任务,尔后再向英国海军挑战。在戈林指挥下并在一批空运骨干力量、一些滑翔机俱乐部以及一个精心装备的航空工业的基础上,德国空军于年迅速发展了起来。但是,在首任参谋总长韦费尔于年被杀后,空军便丧失了它的唯一的战略轰炸倡导者。这样,德国人就只发展主要适用于在闪电般的威胁和打击中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的一支战术空军。希特勒正指望以此在欧洲为所欲为。德国人没有注意到本土防御和长期作战的各种需要。
两次大战之间的年代里,各大国都根据自己的外交地位和本国特点来对待各自的武装力量。裁军运动以各种不同方式起到了节制的作用,直到年在日内瓦崩溃为止。从那以后,各国都转向重新武装,特别是空军。
军事理论家
尽管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时期和平主义盛行,当时的军事理论家还是撰写了许多著作。杰出的有英国的赫伯特·里奇蒙爵士、富勒以及利德尔·哈特。
1.地面部队的理论家
由于英国的部队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参加欧洲大陆的战争,因而里奇蒙便提出英国要恢复将海军作为参加欧洲大陆战争的一种辅助手段的传统做法。利德尔·哈特和富勒都赞同这一思想。里奇蒙要求限制军舰的大小,强烈反对限定巡洋舰数目,认为这会损害英国的海上利益。他唯恐商船遭袭击,却大大低估了潜艇和飞机的作用。里奇蒙最著名的著作《*治家和海上力量》直到年他七十五岁时才发表。
负责西线坦克设计的富勒经常不断地阐述下列两点:(1)武器的重要性;(2)指挥才干的价值。富勒认为自从和年以来,步枪和机枪枪弹极大地改变了战场上的战术,机械力必然要取代人力或马力。因此他成了装甲部队直言不讳的代言人。利德尔·哈特在年的堑壕战中得出了必须发展新战术的结论。他制定了战斗队形式,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装甲步兵的思想(年),后来又和富勒学派紧密结合在一起。
但是,他的观点与其说是属于克劳塞维茨一派,倒不如说是属于约米尼一派。他所关心的是不战而胜,避免伤亡,这从他的《战略》(年)一书中可见一斑。在该书中,他提出了间接法思想。三十年代中,利德尔·哈特对于英国似乎毫无防御的情况十分关切,鼓吹积极防守英国这个主要根据地,以便日后凭借它组织反攻。至年间,他在英*界有很大影响。德国的冯·李勃与利德尔·哈特思路相仿,所著《防务》(年)一书主要论述了两线作战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将十九世纪中对克劳塞维茨著作进行阐述的人们所忽略或砍去的观点再次提了出来。
2.论述空军的作者
最直言不讳的是谈论空中力量的军事理论家。意大利的杜黑受到人们普遍的言过其实的赞誉。米切尔了解杜黑的作品,但他的许多思想却来源于法英两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皇家空军独立发展了反击威慑理论。所有空军人员都一致认为国家边界已不再是各军种之间的分界线。
他们还认为,克劳塞维茨有关打击敌人进行战争的意志的理论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就是进攻敌人的*治重心即首都,使敌国文官*府迫于民众要求而投降。他们在根据不足的情况下就提出军事理论,经常无视悠久的战争史,对自己武器的实际威力持有相当天真的想法。亚历山大·德·瑟韦斯基所著《依靠空中力量取胜》可谓这类情况的典型,但该书直到年才出版。
和平时期的战争
在两次大战之间的年代里,小型战事时有发生。从战略或战术的观点来看,最重要的是日本入侵中国、查科战争、埃塞俄比亚战争、西班牙内战。
1.殖民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英国就卷入了第三次阿富汗战争(年5月10日-8月8日),插手伊拉克和亚丁,并试图镇压爱尔兰叛乱(年11月26日-年12月6日)。在摩洛哥,西班牙人企图绥靖里弗部落,却在阿努阿尔遭到重创(年7月21日),两万人的队伍被阿卜德勒·克里姆打死了一万二千人。里弗战争在法国人的支持下(从年7月26日起),在一片*治争吵声中拖到年7月方告结束。
2.查科战争和萨鲁米拉战役
从年起到年止,位于南美洲腹地的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为争夺有争议的领土而打仗,这是自美国南北战争以来西半球规模最大的战争。在这次查科战争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尤其是防御火力的优越性与车辆机动的必要性,再一次受到重视。巴拉圭杰出将领埃斯蒂加里比亚在战争中能掌握真正的机动权,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坦克将领的先驱。
只有德国人认识到,埃斯蒂加里比亚将军采用的快速两翼包围战术是可以用来对付历来受推崇的防御战的一个解决办法。由于缺少空军,埃斯蒂加里比亚大概是懂得如何使用空军的,他未能大获全胜。六年后,可能是在意大利军事思想的启发下,秘鲁空军发动了一场小型的闪电战,在西半球的最后一役中彻底击败了厄瓜多尔。但是,年秘鲁在萨鲁米拉战役中的胜利则由于它的地面部队对厄瓜多尔的几个残缺的营简单地使用密集队形而黯然失色。
3.日本侵略中国
日本侵占满洲遭到中国方面的反对,这进一步促使日本不但攻占了沈阳(年9月18日),而且还占领了东三省。中国由于洪水泛滥成灾和共产*不合作而无法采取有效的行动。日货不断遭抵制,结果七万名日军又攻取了上海港(年1月28日一3月4日)。年初,占领热河,但是日本企图不实施军事占领就征服中国领土的做法遭到抵抗。蒋介石同共产*实现暂时的和平,组成了一个表面上的统一战线来对付敌人。日本不宣而战(年7月7日)。
中国人装备低劣,在华北战役中只能迟滞敌人,相继失去北平和南京(年7月29日和12月13日)。同年8月,日本一支海军部队在上海登陆,由于中国兵力强大不久即陷入困境;但援兵赶到后上海市即于11月8日陷落。日军紧接着溯长江而上,因轰炸中国的城市而使举世为之震惊,并封锁了中国南方整个海岸。中国人从俄国获得飞机。但年日军在中国北部继续前进,抵达黄河。
不过,由于中国共产*的游击队控制着华北的乡村,日军势力所及只能是铁路线和大城市。同年6月前后日军推进到安庆(6月12日),并利用欧洲慕尼黑危机的机会夺取了广州(10月21日)。不久又占领了汉口,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华海上补给线。这场战争拖了下去,进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此期间,节节胜利使日本人变得越来越傲慢和轻率,尤其是年法国沦陷使他们得以夺取印度支那以后,更是如此。
4.阿比西尼亚战争
在瓦尔瓦尔地区发生的边境事件(年12月5日)以及激烈的外交谈判之后,意大利入侵了埃塞俄比亚(阿比西尼亚)。意军是在年10月3日入侵的,但进展缓慢。国联对意实行徒有其名的经济制裁,因为它没有真正的权力。11月巴多格利奥元帅担任指挥,整编部队,进入了山区,最后于年5月5日攻占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抵抗就此停止。
意大利人雪了年的阿杜瓦之耻。这场战争由于使用飞机、毒气和坦克对付一个只有原始武装的民族而著名。此次战争中,英意两国间也几乎爆发战争,但是英国皇家海军因伦敦胆怯以及缺少空中武器和防空武器而受到限制,未能出动。
5.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左右两派的国内*治斗争(与两次大战之间的年代里其他一些国家的*治派别斗争相似),由于年7月18日在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将军指挥下的驻摩洛哥部队的叛变而达到了顶点。叛军在德国空运部队的帮助下迅速夺取了包括加的斯、塞维利亚和布尔戈斯在内的伊比利亚要塞城市。*府设法通过守住首都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城来对付叛军以防止一场*变。佛朗哥几乎得到整个陆军和一部分空军的支持。不久他又得到德意两国大批的“志愿军”和物资装备。
俄国人支持*府(共和*府派,即效忠共和*府派)。叛军9月28日在塔古斯谷(占领了托莱多),9月4日在北部伊伦又取得了胜利,尔后便向马德里发起进攻。但是尽管在该城有一支“第五纵队”,叛军还是未能攻进去。德国“志愿军”发现飞机相当于一种机动炮,年兴登堡正是因为缺少这种机动炮才未能实施渗透战术突破协约国的纵深防御,便着手发展其闪电战的思想。
西班牙共和*府的效忠者们的对付办法则是把石头垒砌而成的各个村子变为防御要塞,渐渐挡住了叛军的攻势。西班牙内战还表明,战略轰炸并不如威慑反击理论倡导者们所说的那样起作用。俄德两国的战术空军思想受到西班牙内战经验极大的影响。叛军夺取了马拉加(年2月8日),但由于在马德里一带与*府军形成僵局而被迫集中力量攻打毕尔巴鄂,该城于年月18日失守。与此同时,西方大国派出不干预双方交战的巡逻队,并使武器禁运。武器禁运对共和*府派的影响比叛军大,因为德意两国只是口头上这样说,实际上并没有这样做。
意大利“海盗潜艇”攻击英国舰船,促使英国采取了行动。于是一场消耗战开始了。自年3月16——18日起,巴塞逻那城被轰炸达十七次之多,伤亡达三千三百人。但是,墨索里尼下令进行的这些空袭起了适得其反的作用:佛朗哥反对;全世界感到恐怖;该城居民也奋起反抗。西班牙战争表明,轰炸既不能摧毁民众士气,也达不到伤敌之预想。共和*府派发起反攻以阻止叛军征服北部(年12月5日至年2月15日),但因装备短缺而未果。
佛朗哥接着从特鲁埃尔一直推进到海边,整个夏季血战于埃布罗河边。年初,佛朗哥的部队已占领了巴塞逻那和整个加泰罗尼亚地区。年3月28日,由于内部不和,马德里投降西班牙战争到此结束。战争损失为:七十万人阵亡,三万人被处决,一万五千人死于空袭。这使得西班牙一蹶不振,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持中立;但它参加了反共产国际协议(年4月7日)。年,希特勒尽管打算过,但未能利用西班牙夺取直布罗陀以切断英国与地中海的通道。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各国都有和平时期常见的军事问题:战胜的民主列强中是节省、削减、停滞、枯竭和自满,而独裁统治的战败国则通过军队的扩大和现代化作为逐步工业化的象征,用这个办法来解决失业在心理上和经济上所造成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把各国的这些做法都进行了一次检验,再加上对各国的后勤供应能力也作了一次考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阶段(——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于年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年,希特勒一上台就决定报仇雪耻,向外扩张。他利用心理战、扶植傀儡*权、游行示威、恫吓,突然袭击等赢得了战略上的全部主动权,挫败了对手。他是按照他在《我的奋斗》(写于年)一书中所预言的那样扩张德国领土的。他的一系列战前活动摧毁了法国的欧洲霸主地位。但是,他希望不与英国对抗。他的终极目标是让第三帝国来控制欧洲大陆。为此他需要苏联的油田与小麦产地。
从军事的观点来看,他在年成功地扩充了德国武装部队,年收复了莱茵兰桥头堡,年3月吞并了奥地利,年9月-年3月通过慕尼黑协定这条间接路线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他的下一步计划则是消灭波兰。西方同盟国安于现状,没有长远的打算。反对德国复活的英、法、意三个天然盟国互相倾轧,于是,意大利同希特勒结成了罗马一柏林轴心(年10月27日)。
三十年代后期,法国国内的动乱(由于左派的活动而加剧)加上英国“照常营业”的态度致使两国对军事问题的实际讨论一直推迟到年9月签订慕尼黑协定的前夕。希特勒有一个经济目标,并且还有一个如何夺取这个目标的周密计划;而英法两国只是单纯地憎恨纳粹制度。它们希望在不激怒德国人民的前提下摧毁这个制度。此外,德国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做好了打现代战争的准备;而英法两国的武装部队和人民都未作好准备。法国对付德国歼灭战略的正确对策本应是打一场以陆空力量为基础的消耗战,并取得战略上的依靠海空力量的英国的协助。
而实际上,应战的同盟国却准备在它们年停战的西线重新打起,所不同的是英国将要实施战略轰炸。年3月,希特勒违反慕尼黑协定,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剩余部分。同盟国迟迟才决定必须制止德国,并且对波兰领土的完整作出了保证;这个保证是不可能兑现的。作为对策,希特勒于8月间签订了机会主义的苏德条约,这个条约不但确保了东线的和平,而且还确保了他在吞并波兰时能得到苏联的配合。使希特勒大为震惊的是,当他于年9月1日向波兰发动进攻时英法竟然对他宣战。
波兰之役
年波兰武装部队仍然是在年的基础上编组的,仍在重温华沙之战的打法。此外,波兰的工业命脉都靠近绵亘八百五十英里的波德边界。因此,波兰感到不得不建立单线式防御,尽管这一决定存有许多弱点。它对德国在9月1日发动的闪电战(或称“闪击战”)毫无准备。德军在黎明时分实施的轰炸,破坏了司令部、炸毁了停在地面的飞机,驱散了波军,挫伤了它的士气。另外,德军由于其海军控制着波罗的海,还能轻而易举地抵达其自己的东普鲁士边境。
这样,它便可实施大规模的两翼包抄。包克北方集团军群的两个集团军将波军驱逐到维斯瓦河河曲部,断其退路,同时,冯·龙德施泰特南方集团军群的三个集团军首先孤立波军在西里西亚的部队,尔后挥戈北上,会同包克一起将残存的波军驱逐到华沙以东。华沙遭到围攻,于9月27日投降。但是,早在17日,当苏军为攫取波兰的东半部而进入该国时,波军的主要抵抗就已结束。从*治的角度讲,战争是10月6日结束的。
德军之所以获得成功,一是因为它的进攻速度快,尤以摩托化部队与装甲部队的速度为最快;二是因为让空军执行了使波军瘫痪的战术轰炸任务(如果让空军执行战略轰炸任务,那就毫无意义了);三是利用了早已在波军防线内的同情分子。德军再次清楚地表明进攻作战是可行的,尤其是摩托化步兵、装甲兵与空军配搭适当并由一名指挥官统一指挥时更是如此。
静坐战
面对德军在波兰的闪击战,波兰的保证国在其他地方竟连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都未采取。法军在马其诺防线成守势配置,监视着与之对峙的德军齐格菲防线。英国远征军则沿比利时边界掘壕据守。皇家空军因缺乏实施攻势轰炸的能力只好空投传单。此外,它之所以这样克制从事,显然还有*治上的原因,即:害怕德国报复,尽管战争并不是以德国空袭伦敦和巴黎开始的。当实践证明,德国战斗机比成密集队形飞行的英国轰炸机更胜一筹时,皇家空军便放弃了白昼轰炸。法国空军基本上被用于执行防御行动。
结语
在海上,由于宣战那天击沉了“雅典”号邮船(9月3日),尔后又在斯卡帕弗洛击沉了“皇家橡树”号战列舰(10月14日),一支德国小型的潜艇部队便立即成为世人注目的对象。德军还在英国诸港敷设磁性水雷。英国围捕了那些偷袭其商船的舰只,其中包括普拉特河口海战中在蒙得维的亚进行袭击的“斯比伯爵”号袖珍战列舰(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