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斯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再度吃香的传统手艺人58663
TUhjnbcbe - 2020/7/6 12:06:00

再度吃香的传统手艺人


嵩口古镇改造,吸引来了台湾的设计团队,他们或多或少代表着新的力量,被嵩口在地的传统手艺吸引,试图以时下流行的包装方式加以开发。传统手艺人们面对这样的改造大潮则展现了更多的思考。也许这是一场创新与传统相互磨合寻找平衡的较量,而这次较量也许会让这些在地艺人变成嵩口未来的明星。


中国论文


林立陆


20岁开始做木工学徒,后来投身木材生意,经济萧条时又回到了匠人的生活


嵩口镇*府楼让人耳目一新的木制围栏以及楼梯间的扶手都是林师傅的作品,这是在台湾设计团队来之前便完成的工程,甚至连*府办公用的桌子板凳大都出自林师傅之手。这些是林师傅参与到嵩口古镇改造的一抹痕迹。


林师傅的家在嵩口极具特色的电影庙旁,这座在传统建筑中混合进新潮元素的建筑是在台湾人来之后改建而成。林师傅对这座建筑却不怎么理解,在他眼中,这座电影庙“和之前的模样差太远了”。然而林师傅还是经常去电影庙里坐坐,看看那些新花样。木匠出身的林师傅,经过几十年的经验累积,如今已是信手拈来。*府准备在大樟溪上修一座廊桥,说及此事时,林师傅迅速在白纸上勾勒出粗糙的草图,十分自信地解说着每条线代表着什么,这和那些精准的设计图完全是两码事。“设计图只是辅助的东西,东西做多了,随便一看就知道这根木头该放哪里,那条梁该怎么摆。”


林师傅领着我们去他的小厂里看正在做的摊车,这也是嵩口古镇规划中的一项。一路上,各家的大厝迎面而来,林师傅便像导游般解说着每家的历史以及这些建筑的构造。离开这些古厝,便是乡村田园风光,菜园、稻田连片,木制居民楼散落其间。“那些楼就是我修的,那座是我刚出师的时候盖的,前面的楼是后来修的。”几乎是转一弯就会碰见林师傅的作品。这着实让我们惊叹不已。


林师傅的小木厂正在热火朝天地做着摊车,忙碌的工人其实是林师傅的朋友。他们已经合作几十年了,都是过了半百的人。摊车的各部份零件,利落地在他们手下成形。摊车是由台湾人设计,林师傅负责加工。空地中正好摆着一辆完成的摊车,林师傅帮我们演示摊车的一些功能。“设计蛮精致,但是有些地方恐怕不够实用,经不起风吹日晒。”林师傅有些担忧。


对于这次的古镇改造,林师傅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当然是活计多了起来,这是好事;另一方面,对于台湾的新潮设计多半是无法理解其中奥妙,但还是会帮忙捧场,甚至还把自己做的木头小玩意放在台湾人的店里。但不论怎么看,林师傅已然是古镇改造的积极参与者。


张立瞬


超过二十年的木匠生涯,开了一家木筷厂,参与嵩口许多古厝的修葺工作。


采访张师傅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我们约在了他帮台湾设计团队改建的“打开嵩口”店里,嵩口人习惯把它叫作“台湾人的咖啡店”,十分流行的设计元素和古镇样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但这里并不只是咖啡店,还是一个空间,未来嵩口各种“店”的模板样式。里面摆放着张师傅的一些木工作品,但实际上张师傅对自己亲手改造的这家店,多少还不明白它的用途。


张师傅抽着烟,指着我们落座的椅子,“这些都是农家不要的旧椅子改的,这桌子也是”。对于这次古镇的改造,张师傅非常激动。他说,现在做木匠大不如之前,旧时嵩口修建房子都要好多木匠师傅,有的大厝甚至有上百木匠同时做工,如今新建的房子都是钢筋水泥,木匠大都转行。现在嵩口古镇改造,大量的古厝有待修葺,这为木匠师傅带来了可观的活计。前不久张师傅刚完成一座古厝的修葺工作,木头的推刨雕刻又让他回到了熟悉的木匠生活。


嵩口镇*府的食堂改造,由台湾人提供设计稿,实施人是张师傅。后来张师傅也承接了“咖啡店”的改造。张师傅熟练的传统技艺似乎已经和台湾来的流行设计找到了平衡点,在“咖啡店”项目中,张师傅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哪些地方可以动工,哪些地方不能挪动。如今看着经过自己双手的建筑,张师傅还是比较满意,虽然部分装饰物品他还不明就里。


目前,由台湾团队操刀的推广包装嵩口在地传统手艺项目,也找到了宝刀未老的张师傅,他们给他拍照,写文案,还把他的工艺品摆在“咖啡店”里展览,完全把张师傅当作一位未来嵩口的明星在打造。张师傅本人也非常配合,“如今说要去学做木匠肯定会被人笑话,更别提把外出谋生的人吸引回嵩口,而眼下正好遇上了嵩口搞旅游,又有人看中了传统的东西,这当然是件好事”。


林登炎


19岁拜师学艺,至今拥有超过四十年的竹编生涯,在古街上开有一家竹编店。


林师傅在嵩口古街上租了两家门面,一家打算用作售卖自己平日里编织好的竹器,另一边则作为手工作坊。目前店面的租金*府帮忙开支一部分,这是古镇开发*策给手艺人带来的优惠。


林师傅的店也是由台湾的设计团队设计,把两间久没人居的古楼灌入新的力量。采访当日,林师傅正忙着编织一个迷你的小篮,巴掌般大小,手指灵活像在织布的梭子,到最后甚至口和脚也忙活起来。这种小篮先前林师傅没有做,最近嵩口开发旅游,他也跟着潮流,自己设计开发了些新玩意,“游客会喜欢,东西太大,好看但没人要,这种小巧精致的东西倒是很多人在问价”。除了小篮,还有迷你的竹编花瓶等。往日林师傅的作品从竹筛到竹篼,遍及日常生活的角落。街坊邻居都知晓林师傅的手艺,家里缺个簸箕,基本都会找到林师傅。那时候,林师傅的活计都以订单为主,一年下来几乎没有停下手过。


如今,在嵩口日常生活中竹编器具的重要性已经大不如前,林师傅的订单也有所减少。即便是没有单的时候,林师傅的手也没有空闲下来,继续编着,做好了就放在店里。“养成习惯了,手脚不动起来反而觉得别扭,每天像上下班一样,早晨报到,晚上回家。”现在嵩口做旅游,涌现出了许多机会,是商机,也是重新认识传统手艺的机会。作为传统手艺掌握者的林师傅走在其他人的前面,率先在古街开店,客人可以一边逛店,一边看他编织,这是他理想的场景。林师傅也积极配合台湾的设计团队,编织出一些连他自己也没尝试过的新玩意,例如之前用来抓鱼的鱼笼改造后竟变成了灯罩,这在古镇倒是第一次,十分新鲜。


林志勇


家住嵩口古街的手工面线艺人,拥有超过三十年的面线制作经验,对面线了如指掌。


面线师傅林志勇的家既是日常起居场所,也是他得意的面线作坊。走在嵩口古街,如果是大晴天,很可能会碰到正在热火朝天拉面线的林师傅。凿满小洞的木制面线架摆放在林师傅家门口,跟着他至少也有三十年头了,大都黑灰了,然而这些都是林师傅制作面线的法宝。


拉面线是整个制作面线过程中,最需要经验的一步,也是最吸引人的一幕。事先缠绕在两根小木棍间的面条,长约二十厘米,筷子般粗细,很难把它和细如发丝的面线联系在一起。林师傅把挂好面条的小木棍插入面线架上的小孔固定住,随后双手握着另一头的木棍,先是轻轻一抖,接着往后退四步,面条开始变长变细,紧接着林师傅猛地一拉,面线变得更细,如此重复四次,再往后退两步,拉开距离,继续拉两下,面线细长得让人吃惊,整个过程就像武术中的招式。“现在起码有六米长了。”林师傅的话更让在一旁围观的行人惊叹不已。


微风一吹,团团面线起舞,像透明的纱,不一会儿便晾干。“拉面线是纯手工的体力活,一天最少也要拉个三千根,光‘拉’这个动作都要上万次,没力气肯定吃不消。也是巧力活,用力过猛面线会断掉,使不出力气来,就变成面条了。”林师傅进进出出,手脚麻利地拉出一挂又一挂的面线。


林师傅的面线完全不愁销路,每天做好的一百斤面线都会卖光,有专门的批发店来拿,也有闻讯赶来的散客。近来嵩口古镇开发改造,台湾设计规划团队被林师傅的传统面线手艺吸引,多次登门造访,希望用新潮的方式包装林师傅,推广传统手艺。林师傅很是高兴,倒不是说销路变宽了,而是开始有人对制作面线的手艺产生了兴趣,他的身份或许会在这次古镇改造中发生变化,变得丰富。

1
查看完整版本: 再度吃香的传统手艺人58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