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中国足球的反思该从哪里开始
8月13日,中国国奥队以0比3负于巴西足球队,走完了自己的奥运之旅。在此之前,由于国奥队两战不胜,其实已经与出线无缘。国奥队与巴西队的比赛堪称“鸡肋之战”。巴西队已经出线,实力又高出中国队太多,场上唯一要考虑的只是怎样才能不让东道主太没有面子。国奥队阵容不整,士气低落,又背负着太大的包袱,只剩下了勉强支撑的力气。0比3的比分,对于双方来说似乎都是“合理”的结果。但这个结果显然不是中国球迷想要的,也不是中国足协想要的。在首战与新西兰打平,次战负于比利时、又收获了两张红牌之后,对国奥队的拷问、指责就开始了。正当中国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赛场上叱咤风云的时候,中国国奥队的表现就像美丽油画上的一道浓重墨痕,让人伤感而又困惑。中国足协和更高的决策机构实在有必要给出一个答案:在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在各方面为足球投入了极大财力的时候,中国男子足球为什么表现仍然如此欠佳?备战数年、耗资千万,国奥队给出如此一份答卷,对这样的结果,身为中国足球掌门人的谢亚龙难辞其咎。近日来,许多圈内圈外人士都将矛头指向这位“龙王”,指责他与他的前任阎世铎联袂“毁掉了中国足球”,认为他在足球体制改革、足球基础建设、队伍管理和人才任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临阵撤换国奥队主教练更是自乱军心。但是,如果把国家队征战世界杯失利、国奥队在奥运小组赛溃不成军都归咎于谢亚龙一人,那也未免过于看重谢亚龙在足球整体战略中的作用了。在群情汹涌、声浪滔滔的当下,对中国足球的反思尤其需要理性。把谢亚龙、殷铁生、郑智等人揪出来“口诛笔伐”,或许可以泄愤,却注定会遮蔽真正存在的问题。其实,理性的声音虽然微弱,但还是可以听到。著名足球评论员张路就指出,中国足球的衰败缘于多年的积弊,他举例说,1990年前后,他曾主持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1975-1985年出生的儿童中,常年参加足球活动的总人数只有万人左右。而现在这支国奥队正是在这种薄弱的基础上遴选出来的。与张路的观点可做印证的是,媒体指出,在最近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足球的决策机构一直奉行急功近利的“大赛路线”,一切都为世界杯、奥运会等大赛让路,为此不惜更改联赛的赛制,至于青少年足球的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就更是无从谈起。除了足球文化的贫瘠之外,管理体制的落后显然也是阻碍中国足球进步的主要原因。明智者如赵本山,趟了一回浑水之后就赶紧抽身;执著者如米卢,虽早已被中国足协弃用,仍然对中国足球一往情深。但痴情也罢、愤怒也罢,真相也罢、皮相也罢,似乎都被一道大幕遮掩得严严实实,那就是一种高度行*化的足球管理体制。以行*手段管理足球运动,带来的正是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绩足球”:足球资源的配置混乱而随意,竞赛规则匮乏而潜规则盛行,队伍管理和人员任用只看领导眼色,球员的个性与成长被置于玻璃罩中。于是,原本发展态势良好的联赛走向了扭曲和混乱,一度被看作天才的球员结果成了“恶少”,被盛情邀至的“伟大教练”最终都成了“水货”。至于被舆论放在了烤肉架上的“阎王”和“龙王”,只不过是这个落后体制的两个倒霉符号罢了。我们有像模像样的“超级联赛”,但没有一个法治化的足球市场;我们有郑智、董方卓那样的留洋球员,但没有诞生出姚明那样的巨星;我们有纷至沓来的世界级教练,但没有锻造出优秀的队伍。个中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夯实足球运动的基础,在于我们忽略了足球运动所必须的规则意识,更在于我们没有建立起一套先进的管理体系。这些整体性的缺失与匮乏,导致了中国足球的内在幽暗。倘若还指望中国足球在某一天给我们带来荣耀,我们就必须正视现状,老老实实进行体制的重建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