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吊针风险相对更高 药品不良反应七成与输液有关
衢州新闻1月14日讯 国家有关部门公布,去年一年全国输液用了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个人输了8瓶液,每年因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250万,死亡的高达20万人,其中大部分和输液有关。
打吊针风险相对更高
“不少人一有病就打吊针,认为这样治疗效果来得快,其实,这看似有效的方式,存在着风险。”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专家说。
按给药途径分,去年我市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静脉滴注的比例占到了七成。“全市共3例药品不良反应死亡案例的给药方式都是静脉给药。”专家分析,静脉给药的药物直接进入人体循环,无胃肠和肌肉吸收“屏障”,再加上静脉给药对药品质量的要求很高,药物在生产、储存中成分的纯度和活性易发生变化,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问题药物、药物过敏等情况患者都可能碰到,如果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中,没有了‘屏障’,这意味着风险相当高。”专家提醒,市民不要过分迷信打吊针,“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用药原则是,能口服的不打针,能打针的就不输液。”
输液室尽是“吊针”
昨日,随机走访了市区一些医疗机构,在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妇保院及个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输液室里挤满了人,患者中感冒发烧的有不少,一般都采取打吊针的给药方式。
“小孩冻去了,咳嗽发烧,如果不打吊针,会脱水的。”在市中医院门诊部,一位抱小孩的女士等着护土给孩子输液,这位女士告诉,现在家人生病要么吃药,要么打吊针。
询问了多名患者,他们都表示现在生病除了吃药就是输液,“以前看病好像都是先吃药,病情重点就打屁股针,比较严重了才挂盐水、打吊针,现在几乎看不到打屁股针了。”
打吊针有点“滥”
市中医院护理部的赵女士表示,如今给患者注射药物,除了给病人注射退烧药、镇痛剂时还采用打屁股针外,主要是采用打吊针给药。
她说,一方面现在用于打吊针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安全性更高,患者容易接受,另外,静脉注射药物能被完全吸收,药效也比较快,“很短时间就能让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达到有效范围,而口服药品或打屁股针,药物从胃肠道或肌肉进入血液需要更长的时间。”
对患者来说,上医院看病就要打吊针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打吊针好得快,好不容易才请出半天假,时间上耗不起。”有患者说。
不过,也有医护人员坦言,现在患者一来就给打吊针,确实有点“滥”。有市民则认为,打屁股针才几元十几元,而打吊针加上注射费要几十元甚至几百元,打吊针利润高所以才“滥”。
( 方利军)
:郑月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