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流汹涌 塑料之乡的限塑之痛(2)_食品包装_产业经济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限塑”之痛——订单一度锐减过半
“现在超薄塑料袋不给生产了,塑料袋的使用量也减少了,直接导致业务量缩水。”6月27日中午,在新渡镇学府路上一个没有名字的小门面里,46岁的老程看着正在运转的印塑机有点无奈地说。
老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从事塑料袋加工。“那个时候整个新渡镇的塑料厂也只有几家”,老程回忆,他自己在1988年就替人打工加工塑料食品袋,当时没有现在这样先进的机器,基本上都是用模板手工制作,一天加工的量非常少。老程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一年下来能挣到1080元,“当时这个工资水平在打工的人里面算是非常高的了”。提起现在的塑料加工,老程颇有感慨,各种先进机器上马,现在的塑料袋产量“以前想都不敢想”。
不过自从6月1日“限塑令”实施以后,对老程打工的小厂还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老程告诉,生产塑料袋是他们工厂老板一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前老板雇了四个人,现在解雇掉两个人,只剩下我跟我老婆两个人了”。
下午2时,新渡镇新安大市场附近的一个巷子里,年轻的小冯正独自一人守在机器旁把厚型塑料吹膜切割成一条条的袋子,“以前一天要做一万多条,现在大概只能做四五千条了”,小冯告诉,以前她和另一个工人每天工作时间两班倒,现在几乎可以一人歇一天地干。
“十万块钱就可以办一个小塑料袋厂。”桐城市包装印刷协会秘书长程东升告诉,低成本、低门槛以及生产工艺简单,造成了桐城小塑料袋企业林立的现象,而这一大批小企业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繁荣,时至今日则在国家“限塑令”执行后受到较大的冲击,“要么关门要么重组。”
受到冲击的远不止小作坊。在位于新渡工业园的松青塑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看到,二十多台机器大约有一半都在闲置,工人们零零散散地靠在机器旁聊天。在这家工厂做会计的胡普明告诉,“限塑令”实施以后,厂里的生产量起码下降了50%。“原先满负荷的二十多台机器,今天只开了七八台”。
胡普明告诉,随着“限塑令”对塑料购物袋厚度的规定,现在一条袋子的用料抵以前两条袋子,仅原材料用料就增加了40%,对企业来说,雪上加霜的是,原材料涨价用工成本增加。仅原材料来说,塑料袋的最上游原料为PE(聚乙烯),其中主要成分为HDPE(高密度聚乙烯),原先一吨PE塑料粒子大约13000多元,现在已涨到了15000元左右,原先制成塑料袋每吨的毛利润大约有2000元,而现在只有1000元。以前一天24小时不间断可生产400多公斤,现在由于塑料加厚了,转速也受到影响,一天只能生产300多公斤。6月1日“限塑令”实施以后,塑料购物袋的用量总体减少了,企业接到的订单数也少了。
塑料袋的产量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不过松青在国家实施“限塑令”的消息传出后,就开始多方面准备。早在今年3月份便投入几百万元新上了一条无纺布生产线,如今已基本安装完毕,预计7月上旬就能正式投产。
新渡镇镇长姚芬兰告诉,今年年初,将要强制实施“限塑令”的信息公布后,当地很多塑料袋加工企业受到严重的影响,尤其在三四月份,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绝大多数企业都在观望,商家不敢进货,厂家不敢生产,一些属于禁塑和限塑范围内的要改进设备,加上原材料涨价,一些小企业很短的时间就停产了。
不过,随着“限塑令”*策的明晰,一度忐忑观望的企业和市场都开始出现逐渐转暖的迹象。“经历了长时间的等待和观望后,市场重新启动初期业务量猛然增加,一些商家 迅速组织进货,大量订单集中出来,有些厂家的业务量在短时间内反而有所增加。”当地主管部门的一位领导告诉,“大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回暖,一些企业正在调整转型抓住新的商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