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去博物馆里寻找自然。让你们的父母带你们去公园或海滩。看看麻雀在你们的头顶上飞旋,听听海鸥的叫声,跟着松鼠到它那老橡树的小巢中看看。当自然被移动了两次之后便毫无价值了。只有你能伸手摸得到的自然才是真正的自然。——约翰·巴勒斯
/
最美守望者x期︱冯文孝
回望荒野:美国自然文学掠影x守望故事回顾
阅读自然,走进自然,享受自然
珍爱土地,呵护大地上的生灵,寻回内心的宁静
/
荒野:荒凉的野外。
宽泛一点,指大自然,原野,旷野,野外,户外,田园。从人的功利观点出发,它是荒凉的,但实事上,有异常丰富的生命和非凡的美。
英国的作者多在田园,美国的作者多在荒野。
英——吉尔伯特·怀特《塞耳彭自然史》
苏珊·库珀《乡村时光》
玛丽·米特福德《我们的村庄》
爱德华·托马斯,生于伦敦,但与都市生活格格不入,活了39岁,参加一战阵亡,留下30余部散文集。通常一天在乡间走12英里(近20公里)。作品是散步的结果。有人问他为什么参战,他捧起脚下的土说:“就是这个。”
法——法布尔《昆虫记》
西尔万·泰松《在西伯利亚森林中》
俄——普利什文《大自然的日历》《鸟儿不惊的地方》
德——黑塞《田园之乐》
日——维尼夏·斯坦利·史密斯《山中庭院》《京都山居生活》《京都里山四季》
美国自然文学与欧洲19世纪中叶自然主义文学的区别。
回望:因为与他有了疏离。
文明的进步带来了太多的精密器械和媒介,反而让人们无从理解人与土地的关系,使得人们渐渐忘了土地。
——利奥波德《沙乡年鉴》
几百万年来,我们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与土地如此疏离。飞过天空的野鸭群具有无形的价值;出没于山间的灰熊具有无形的价值;野外的声音、气味和记忆以及我们在野外所看到、所喜爱的一切都具有无形的价值。
——奥尔森
保护河流、森林、土地及野生动物是与保护人的精神和心灵息息相关的事业。人类内心的风景是由自然的风景来养育滋润的。
——奥尔森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过去半个世纪,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消亡60%。我们正面临科学家说的“第六次物种灭绝”。
——《环球时报》年1月21日
印度总理莫迪每年花5天时间去山林思考人生:“我会带上足够吃5天的食物,前往丛林中的某个地方。那里没有人烟,没有收音机和报纸,也没有电视和互联网,只有干净的水。”……他十几岁时曾有两年的喜马拉雅之旅,在那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心感”。
——《环球时报》年1月24日
估计从-年由于砍伐热带森林引起的物种灭绝将使世界上的物种减少5%-15%,即每天减少50-种。在过去的35年里,蝴蝶、甲壳虫以及蜘蛛等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已经减少了45%。
年安娜莉·内维茨在《分散、适应与回忆》一书中写道,在过去4年里,蜜蜂蜂群出现了一种令人不安的变化。这些群居昆虫原本所具有的机器一般的效率退化成为无法解释的混乱。工蜂飞走后再也不会回巢,幼蜂在蜂巢中漫无目的地走动,蜂群的日常劳作无人过问,直到蜂蜜生产完全停止,蜂卵因为得不到照料而死去。自从年以来,这种被称为"蜂群崩溃综合征"的现象每年冬天都会使蜂群数量减少大约30%。
如果蜜蜂灭绝,它们的消失将引发物种灭绝的多米诺效应,因为从苹果到花椰菜的各类农作物都依赖蜜蜂为其授粉。
法国科学家里夫形象地把46亿年的时间压缩成了一天:这一天的前1/4的时间,地球上是一片死寂;时针指向凌晨6时,最低级的藻类开始在海洋中出现,它们持续的时间最长;一直到了20时,软体动物才开始在海洋与湖沼中活动;23时30分,恐龙出现,但只"露脸"了仅仅10分钟便匆匆离去;在这一天的最后20分钟里,哺乳动物出现,并迅速分化;23时50分,灵长类的祖先登场,在最后的2分钟里,它们的大脑扩大了3倍,成为人类。正因为世界绝大多数时间的主人是非人类,所以,我们要尊重我们之外的生物。
疗伤功用
亨利·贝斯顿:两次参加一战。
特丽·威廉斯:母亲癌症。
梅布尔·赖特:《自然之友》花园生活,康复身体。
安妮·拉巴斯蒂:《山中女居民》,离婚后独居阿迪朗达克山,自己花数月盖了木屋,年去世前一直生活在那里。
赫德森(-)(英):15岁就被认定“随时都可能因心脏病突发而死亡的人”,却奇迹般地活到了81岁。大自然成为他的生活必需品:“我原本是这样一个人,要是看不到欣欣向荣的小草,听不到鸟雀的啼鸣及一切乡间的声音,就会感到自己过着一种不正常的生活”。《塞耳彭自然史》对他影响很大。30岁之前,生活在南美大草原。博物学家。英格兰的田园风光和南美大草原的旷野之风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作品的独特风景。
爱德华·托马斯(英)的妻子说,散步“使他近乎绝望的心灵得以复苏,如同受到宗教或音乐的影响而得到安慰”。
普利什文(俄):儿童心灵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孩子们与动物和植物的合理交往。
乡间生活是一种高贵的生活。
理查德·杰弗里斯(英)(-),《乡野生灵》《英格兰乡村生活》《穿林而过》《我心灵的故事》:“乡村已经渗透到城里人的心灵之中。只要人们在城里赚了一点钱,便迫不及待地奔向原野与河溪。对于那些新富豪而言,最伤自尊的事情莫过于暗示他们不谙田园生活,不识乡村之神魄了。”(他是一地道的农家子弟,15岁以后未接受正规教育,借助书本与原野丰富了知识。写作上同刘亮程的视角。活了39岁,同苇岸。但他多产:十多部自然随笔集,八部小说,一部自传和一部自传小说)
西莉亚《海岛生活》:“让一个健康的孩子快乐竟然如此容易。”
爱默生把自然当成治疗身心疾病的灵丹妙药。
惠特曼把自然当成无形的大夫:“多谢了,无形的大夫,感谢你那无声的补药,你的白天和夜晚,你的河水和空气,你的河岸、青草、树木和野草。”
爱默生
我们必须相信上帝的创世是完美的。
自然是人类的导师。
——爱默生
对于因工作或应酬而身心俱疲的人,自然可以疗伤,使他恢复力气。商人、律师从闹市的工作间走出,仰望天空,看到树木,就再次成为快乐的人。
清晨,从黎明到日出,遥望远处的山顶,我的心情如天使一般。一小块田地,每一小时都呈现一幅全新的图画。
——《论自然》
缪尔:登上一座山峰……自然的宁静会注入你的心田。
●人类应当重新建立与土地的联系、与整个生态体系的联系,并从中找出一种平衡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从个人的情感世界走向容纳万物的慈爱世界。
●美国园艺家唐宁积极倡导郊区与田园生活,视郊区为提高人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最佳地点,因为在田园风光中,人们可以避开城市的喧嚣与邪恶,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
●荒野是人类的根基,只有保持土地的健康,才能保持人类文化的健康。人类的心灵,格外需要野生自然的滋润。
●对荒野的理解是美国自然文学的精华。荒野一直是美国自然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