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斯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曾经沧海一位哈尔滨混血作家的忧伤
TUhjnbcbe - 2020/11/29 13:20:00

倘若这篇评传性的文字,能够引起有关一个城市禀赋的认知,并能从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延续文明,那么,我想胡泓先生会和我一样感到荣幸之至!

当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有关城市和城市文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这或许是破解大东北特别是哈尔滨诸多不尽人意问题的关键所在。

——顺便提及一下题外的话

胡泓的忧伤

曼陀罗

我经常从睡梦中惊醒,

一切往事如云烟再现。

哈尔滨教堂的钟声响起,

城市裹上洁白的外衣。

无情的岁月悄然逝去,

异国的晚霞染红了天边。

我到过多少美丽的城市,

都比不上尘土飞扬的你。

这是旅居哈尔滨的俄国诗人叶琳娜·涅捷尔斯卡的一首诗,大概描述的是“哈尔滨之城”的初创时期。

血液里的东西是上苍注定的。胡泓的中短篇小说集《哈尔滨的忧伤》,似乎在写景抒情上步入这位俄国女诗人的后尘,出版发行后在冰城引起不小的震动。

因这本书在人文意义上来讲,反映的是当属是哈尔滨另一支根系——创建哈埠时旅居的外籍民族人数最多的俄罗斯侨民的生活,所以打下了厚重的、独特的哈尔滨地域文化的标签;还有胡泓先生本身就是个混血儿,这种明显带有自传性的或取材于亲邻的俄侨文学作品与其他类似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区别;再就是胡泓刚到十来岁时便赶上中苏交恶、“文革”劫难、上山下乡、参军戍守……可以那么说,胡泓虽说混血儿,除了垂髻之年享受一些“中苏友好”的雨露阳光外,接踵而至的中苏破裂便开始遭受厄运,要比纯粹的中国孩子饱受了更多的艰辛与苦难。

曾是哈尔滨市少年宫小提琴手

下乡时为知青表演手风琴伴奏

下乡北大荒与队友合影

参军当上了部队文工团员

《哈尔滨的忧伤》不仅是哈尔滨俄侨的生活写照,而且其中融入了大量有关历史文化知识,如哈尔滨的欧式建筑遗存,哈尔滨的多元文化传统,哈尔滨的音乐、绘画、表演艺术渊源等。本书从各方面展现近代俄侨在哈尔滨的生活、娱乐等活动内容,反映出当时俄侨的大众心理和精神面貌,对于研究中国俄侨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追本溯源,在19世纪最后的的两年里,随着中东铁路的开建,大批俄罗斯人涌进了哈尔滨。在这些人里,除了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医生、律师,还有来淘金的银行家、工厂主、商人、手工业者……其中不乏作家、诗人、美术家、音乐家。

当下一个世纪的晨钟再次敲响之时,我们回过头来,就会发现当年俄侨涌入留下的一些珍贵的遗产中,除了城市规划和街道建筑外,还有包括精神生活的品位与品味。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文学与艺术。可惜,随着历史的变迁,当年的俄侨或回故国,或迁居国外,随着寄居在哈尔滨的最后一位俄侨叶·安·尼基伏洛娃老太太年9月的逝世,俄侨作为历史的记忆已经封存在这个城市过去的时光中。若从血脉的源流上继续追溯,还好,为数很少的的第一代、二代、三代的混血儿还依然散居在这座城市里。这里有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这些具有俄罗斯血统的混血儿后代大多数从事艺术、表演等工作,也有从事文学创作、历史研究工作的。在文联、高等学府、社科院等往往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至此,哈尔滨的文化艺术的基因延续或者说渗透可见一斑,可说是为哈尔滨的文化现象增添了一道不可多得的文化风景。不过,在哈尔滨的中俄第一代混血儿已经寥寥可数了,据我所知,能够在近些年勤奋笔耕进行文学创作的,除了胡泓,似乎没有几个人了。

花落奈何,曾似燕归。

这很让人联想到不太遥远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其时,哈尔滨的俄侨远离国内战争血火,在相对氛围温煦的哈尔滨平静地安居生活。“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和宝藏”,此时,俄罗斯人的文学禀赋在这块东方异国的芳草地上自由舒展,出现了哈尔滨最早的俄侨诗人和作家群体,也为这座新兴的城市打下了最早的、鲜明的中西合璧的文化烙印。

十月革命后,在哈尔滨的俄罗斯侨民文学创作如火如荼、丰富多彩。他们在哈尔滨出版俄语报纸、杂志,编排戏剧,组织演出音乐会,成立了出版社、图书馆、书店和一些文学协会、社团。从20年代初到30年代中期,俄侨在中国的文化、文学创作已经进入了灿烂时期。

生活在哈尔滨的俄侨作家的作品带有地区性的特点,那就是保持了原来的民族特色,又吸收了东方的手法,因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文学界中不少俄侨既是作家、诗人,又是汉学家、东方学家、翻译家。此外,许多人是到了哈尔滨之后才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的,从这点上说,说,哈尔滨还是一些俄侨作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摇篮。

还在“丘来耶夫卡”小组成立之前,俄侨文学活动影响比较的大的诗人有亚历山德拉·帕尔考、未来派诗人费多尔·卡梅什纽克以及谢尔盖·阿雷莫夫等。出生在俄国的帕尔考是一个比较有名气女诗人。她随着家人来到中东铁路后,创作的作品便以反映当时哈尔滨的现实生活而崭露头角;阿雷莫夫是另一种代表性的诗人,他20岁左右就开始在了中东铁路生活,主要代表作《柔情展室》,就是在哈尔滨出版的;卡梅什纽克少年时代被家人带到哈尔滨,年毕业于哈尔滨商业学院,年发表了第一部诗集《痛苦的音乐》,是哈尔滨培养起来的俄侨作家。这些诗人不仅在哈尔滨俄侨当中很有名,而且还在巴黎和柏林也出版过他们的作品。

年,著名的“青年丘来耶夫卡”文学联合会成立后,青年诗人和诗歌爱好者便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化沙龙。“丘来耶夫卡”来自著名的西伯利亚作家格澳尔吉·格列边希科夫的长篇小说《丘来耶夫兄弟》中主人公的姓名。这个文学联合会的组织者是诗人和教育家阿列科谢·格雷佐夫。年,从小爱好写诗的格雷佐夫来到哈尔滨后,先后出版了5部诗集。他的诗充溢着“中国风”的味道,描写的风景、神像、台风……跃然纸上,处处可见哈尔滨的风光民俗的影子。“丘来耶夫卡”每周有两次集会,还创办了发行自己的文学周报《青年丘来耶夫卡》。许多作家和诗人从这里起步,如安德森、沃林、格拉宁、拉比肯、澳布霍夫等,不下十几位之多。

日本统治哈尔滨后,“青年丘来耶夫卡”经济条件较好的成员陆续去了上海和南方其他城市。虽然“丘来耶夫卡”消失了,但是俄侨文学爱好者并没有因此而沉默,许多人试图重新组织各种文学小组,结果出现了至少7个小组。这些小组都以某一诗人的名字命名。比如以罗曼诺夫、古米廖夫、拜科夫等命名的文学小组就成了新的文学活动中心。当时,这些小组的文学活动受日本警察监视,使那一时期的俄侨文学创作蒙垢上一层压抑的灰尘。

这里,有一位俄侨诗人、作家和记者阿尔谢尼·涅斯梅洛夫的命运令人同情唏嘘。涅斯梅洛夫出生在一个有文学传统的家庭,受过军事学校的教育,后来还当过沙皇的军官。他于上世纪20年代中期侨居哈尔滨,在此生活了20年。在哈尔滨的时,他发表了《装甲汽车》《当铺里》《俄国颂》《献给我的审判员》等作品,反映了当时俄国内战、国家混乱,表现了作者对俄国未来命运的担忧。用我们时下的话说,叫“位卑不敢忘忧国”。可惜他在年被苏联红军俘虏,祖国并没有欣赏他的一片衷情,回国后被发配到西伯利亚坐牢,受尽屈辱,直至去世。

总之,由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荟萃了一大批俄侨文学家、艺术家,因而彼时的哈尔滨被浓厚的文学艺术氛围所笼罩。在哈尔滨,除了亚洲最早的“哈尔滨交响乐团”和十几所音乐学校,还有芭蕾舞团和多所芭蕾舞学校。上流社会的文化沙龙咖啡和书籍、音乐必不可少,可谓咖啡香和书香一起弥漫,音乐动听悠扬。此外,哈尔滨还有影院、舞厅,画廊以及书店、图书馆,像中东铁路中心图书馆、青年基督联盟图书馆、犹太文学戏剧学会图书馆和铁路俱乐部、秋林俱乐部、乌克兰俱乐部、“波兰先生们”俱乐部等等,都在展示着哈尔滨的文学艺术的繁荣。

那么,作为中俄混血的的第一代,胡泓的身上有没有这些早年俄侨作家的影子呢?

血液里的东西是上苍注定的。

记得我第一次见到胡泓是去他家拜访,那是一个有暖阳的冬天。胡泓的家就在道里井街一幢紧靠松花江的公寓里。它往西三四百米就是防洪纪念塔,此处再往南走个百十米就是中央大街西头道街的露西亚了。

胡泓的家就在楼内的二十几层。当我走进房间后,立时升起好像走进了博物馆的感觉。房间里一尘不染,壁柜里,清一色是一些俄罗斯的艺术藏品。大约足有一百三十几台的精品相机摆放在一展柜里,大都是德国、俄国(苏联)、日本的产品。胡泓收藏的相机近三百多架,还有二百多架放在另一个柜子里。另外,就是好几种乐器了,钢琴、小提琴、巴扬等。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间屋里正中,安放着一台绘图机,案面上,是几张绘图纸以及几十管不同直径的针管绘图笔。再有就是放在墙壁下的户外用品,有猎装、望远镜、战刀、探测器、指南针什么的。最别致的是墙壁上架起的专门摆放鲜花的木制托盘和角柜,几株或盛开或翠绿的花草吐出勃勃生机。墙壁上和书橱里还摆放着一些泛黄的老照片,画面上的人都是高高的鼻梁、深陷的眼窝以及蜷曲的头发,表明他们都是欧洲血统的人。总之,若不是屋里有厨房和卧室,你不会想到这儿是居所,那是地地道道的博览室啊。

我来之前,胡泓家里已经坐着七八位朋友,有文学、史志杂志的主编,有出版社的编审和策划人,有大学的城市设计、传媒艺术的教授,还有做企业文化的负责人和*府公务员等。原来这是在胡泓家里举办的好朋友聚会。那天,胡泓亲自下厨,当他忙碌完与我握手见面时,我看出他是那种外表不易露于色的人。他手掌宽厚,我感觉不仅温暖,而且托底。他微笑着,透出和善和欢迎,那种敦厚的样子让人感到十分熨帖。比较起来,他那位娇小玲珑的台湾夫人可比胡泓活跃得多了,她娴雅中透着热情,温馨的谈吐令在座的几位女士笑口常开,真是为胡泓锦上添花。

后来,我与胡泓熟了,才得知他与台湾太太是在日本相识的。在上世纪80年代末,胡泓在日本做职业建筑设计师时与太太邂逅。台湾太太对这位年轻英俊的来自中国大陆的建筑师设计出的美轮美奂的房子大感惊讶,再一接触人,他是那么温文尔雅,甚至还有几分腼腆。更令她惊异的,除了画图纸盖房子,他还写小说散文,还精通音乐……丘比特的神箭就这样在异国的土地上射中了这一对中国两岸的青年男女。

当我们围着长条桌落座聚餐以后,就开始品尝地道的俄式大菜。菜式不多,但丰盛可口。我们喝着胡泓特酿的淡绿色的果酒,口感微甜还有点儿梨子一样的缕缕淡酸,还有点儿沉香的酒劲儿。没有觥筹交错,大家碰起杯来便温文尔雅地小抿一口,然后就随便地聊起来。

那时,传闻哈尔滨的霁虹桥要拆迁改造,大家忧心忡忡,就着这个话题又怀念起哈尔滨那些被拆迁扒掉的一些教堂、楼房、别墅。我发现在座的几乎都是不在编的文保志愿者,对哈尔滨一些老建筑的消失惋惜不止,怅然长叹。席间,胡泓讲述一些他当年第一次到日本大开眼界的感慨,让人感怀起曾经的东北亚繁华都市几十年经济停滞特别是“文革”造成的破坏导致和日本的巨大差距。胡泓第一次从日本归来,迫不及待地带回来几件日本家电产品。他说看着日本彩电悦目清晰的荧屏,听着日本全自动洗衣机的轻快响声,他真的感受到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惬意,对日本人精细严谨的进取精神非常敬佩。

听着胡泓随便聊天的话语,我感觉到他是个有跨国意识思维的人,说白了,就是那种没有*治框框靠事实辨别优劣的人。在他眼里,日本借鉴良好的西方*治制度和东方的伦理道德的结合,把人性中参与社会、创造价值的积极进取精神充分地发掘出来,然后是充分地、快乐地享受着良好的生存状态所带来的各种乐趣。

他的这番谈吐,我察觉到他秀慧其中的思考和感悟,是那种能从感性升华到理性的思想者。而且,他都是在随便、诙谐的聊天中娓娓道来,是那种很会用故事说明深刻道理的人。

酒至微醺,胡泓的面容泛起了红光。他自顾自地微笑着,坐到了钢琴旁边的凳子上。片刻,清脆悦耳秦声响起,那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几首钢琴曲过后,大概胡泓意犹未尽,他又操起了巴扬,身子开始晃动起来,头发也开始飘荡,忽如春风的浑厚手风琴声骤然响起,那是《喀秋莎》的旋律……此刻,围在长条桌上的所有的朋友都用掌声合着拍子,大家随着琴声轻声地唱着,身子也随着节拍摇晃起来。这真是最动人的情景啊。倏地,我的眼睛定住了,那是我发现胡泓的台湾太太正痴痴地瞅着自己的爱人。她的嘴角微抿着,眼里分明流露着千种风韵万种风情,但那都是给胡泓的。老实说这种怜爱和欣赏的眼神我在其他的夫妇中极少见到。这一刻,我觉得胡泓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有多少失落,多少憋闷都会在这种眼神里云消雾散,一切皆因他们是那种心灵相贴的知心爱人。

我很是感慨,一个人悄悄来到阳台抽起烟来。窗外,是宽阔的松花江。此时正值冰雪节期间,大江素裹,防洪纪念塔灯火辉煌。游人们穿插其中,夜降临,意阑珊。屋里的巴扬声持续飘来,我又瞅见墙壁外挂满的青藤。刚到胡泓家时,我曾在屋里参观个遍,来到阳台,不禁啧叹起这冬日里的青藤来。

这个胡泓,真会美化生活,真是罗曼蒂克。

哈尔滨中央大街北头有一幢面向中央大街的巴洛克风格的米黄色有雕塑的二层楼。年,胡泓看好了这幢楼拐向头道街的一层临街门市房,按照俄侨民居的原汁原味样子摆放家具,开设了露西亚俄罗斯侨民纪念馆西餐咖啡厅。这里,与其他西餐咖啡馆最大的不同,一是面积不太大,也就可以放上八、九张小桌吧;二就是只要进了房间,立刻感觉就是好像来到了俄罗斯人的家中。这正是胡泓开设露西亚的初衷。他的目的,一是要还俄罗斯西餐的正宗口味,二是让来哈尔滨观光的外国旅行者特别是俄罗斯客人在就餐的同时感受一下在俄罗斯家中的那份感觉。

这里的家具都是俄侨妮娜留下来的,难得是保持得完好无损。大厅的有一张卡片上写着妮娜的生平。她的全名叫达维坚果·妮娜·阿法纳西耶夫娜,年12月出生在黑龙江横道河子的中东铁路沙俄职员宿舍区的一栋二层俄式小楼内,3岁随父母来到哈尔滨,住在道里区中国五道街。年,妮娜一家迁入红专街与通江街交叉处的她爸爸和叔叔设计的一幢二层小楼。后来她父母相继去世,兄弟姐妹都移居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但妮娜舍不得离开哈尔滨,即使一个人在空旷的房间里孤独生活,也愿意在这个陪伴她成长的城市继续行走自己的生命旅程。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她曾在道里秋林公司任会计,后又在哈工大图书馆做俄文书籍管理员,最后在坐落道里区上游街的苏联侨民会(现哈尔滨科学宫)做会计,直到年秋天去世。

妮娜逝世前,她已经离开了通江街,那幢她爸爸和叔叔设计的小洋楼年被拆毁。*府给了妮娜3万元钱元和另一处的平方米的房子。妮娜一生没有结婚,虔诚地信奉东正教,一生与人为善,一生以帮助别人为快乐。

妮娜的前半生生活是愉快而充满幸福的,后半生几乎是在上访、诉讼的苦闷和孤独中度过的。年12月她的母亲在睡眠中去世,妮娜的精神受到很大的打击,只有她所钟爱的家具、一架旧钢琴及许多照片陪伴她坚韧地活着,直活到了91岁。妮娜有高贵的教养,学识丰富,会讲熟练法语、拉丁语、德语,但不会说中国话。“文革”其间,一些孩子憎恨“苏修”,竟拿妮娜撒气。走在大街上,妮娜就会无缘无故地遭受谩骂和投过来的石头。妮娜停下脚步,伸长食指,拇指扣在中指上,同时圈起无名指和小指左右摆动,示意这样不对,这样不好。她用友善和无辜的目光盯着孩子们,不明白这些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

妮娜一生写日记,在日记里写下了希望有人保护好家具、钢琴、照片的遗嘱。因为胡泓的母亲也出生在横道河子,那时两家就开始交往,相继到哈尔滨后,胡泓的母亲和妮娜来往甚密。胡泓对妮娜阿姨身世相当了解,得知妮娜的遗嘱后,他便义无反顾地买下了妮娜的家具、钢琴和值得纪念的物品,钱由澳大利亚的俄侨带给了她的妹妹丽吉娅。胡泓希望做一个小纪念馆,妮娜用过的家具、照片和衣物摆放这里,仿佛仍然可以看到当年她家里优雅而和谐的生活情景。就这样,露西亚成为一家纪念性质的西餐咖啡厅。它会告诉活着的人们,这座欧洲式样的城市是怎样出现的,曾经生活过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在这座城市里曾经怎样生活过。

露西亚三个字是英语RASSIA(俄罗斯)的直译音。推开墨绿色厚重木门,就看见高高的穹顶,古典花式吊灯,蕾丝花边的台布和窗帘。

屋里的东西都是按照妮娜生前样子摆放的。壁炉上方,挂了很多黑白的相片,都是妮娜和她的亲人们在上个世纪的留影。最引人注目的是挂着一幅年创作的油画,画面上是一个看书的女子,神色沉静。她是胡泓的曾外婆。墙上的一幅大相片也很抢眼,是妮娜青年时代拍下的。那时,妮娜是一个非常漂亮文静的姑娘,隐隐透着一种高贵的矜持。现在的红砖壁炉早已不点燃的木炭了,但它曾经散发过的温暖,仍可在象征着昨日燃烧的炉膛里架起的木柴上感受到。壁炉上方凸出的案板上,放着一对很漂亮的银制烛台,旁边的纯木质酒柜里,摆放着二十几架老相机和一套套精致的瓷器。手绣台布覆盖的立式钢琴倚在墙角,上面放几本灰蓝色的漆布俄文书和几样银器。窗台上,也摆放着铜制的咖啡壶、瓷罐,蔷薇、玫瑰充满勃勃生机,好像正值青春的少女,喷发着爱情的渴望。

露西亚侍者的胸前,罩着墨绿色的围裙。在柔和的音乐中,他们面带微笑,沉静文雅,端着琳琅精美餐具,为客人送上俄式大菜。罐焖牛肉、奶汁鳜鱼、黑椒土豆泥、油煎包、红菜汤以及一盒冰淇淋……在这种氛围下,会让客人不知不觉中穿越时空,回到时光倒流几十年前,仿佛身材高挑、面容姣好的年轻妮娜,正面带微笑凝视着来到露西亚的客人。

胡泓从小是吃着西餐长大的,儿时美好的记忆之一,就是看着妈妈烹调俄罗斯菜肴。他觉得,露西亚既是妮娜阿姨招待客人的家,必须让客人吃到正宗的俄罗斯主食才对。其中,油煎包就是一个生动例子。

油煎包是俄罗斯料理中最具特色的一道主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哈尔滨几乎每一家西餐厅里都是必不可少的。年“文革”以后,这道最常见的俄餐传统主食美味在哈尔滨消失了。露西亚开张后,胡泓依照母亲烹制油煎包的技艺,从购买食材开始,严格按照油煎包的制作程序操作并传给露西亚的厨师,将这个失传近40年的美味重新摆在客人面前。油煎包配料是这样的:面皮是选用上等面粉加入牛奶,鸡蛋和制。馅,是牛肉猪肉各半绞碎,加入适量的胡萝卜、洋葱,与米饭掺和,再加入多种俄式西餐调料及奶油搅拌而成。营养充分,十分可口鲜嫩。

油煎包的失而复得,使来哈观光的俄罗斯客人倍感欣喜,也被国内外许多电视台和报刊杂志作为一段历史尘封的故事报道传播,成为哈尔滨饮食文化的当代佳话。此后,露西亚毫无保留地把“油煎包”的制作方法传授给哈埠的其他西餐厅,因此这道美味在哈埠西餐厅流行起来。喝一盘著名的露西亚红菜汤,再吃上两个露西亚的油煎包,这道浪漫又具传统俄罗斯风格的餐肴成为中央大街一道风景。

油煎包的大受欢迎让胡泓乐此不疲,不惜花更大气力研制了一个露西亚独有的菜谱。露西亚的肉饼选用上等牛肉制成馅,加入洋葱、胡萝卜、黄油及多种西餐配料煎制而成,口感香嫩,味道鲜美,配有黑胡椒汁,番茄汁,以及浓奶汁,无论配啤酒,果酒,伏特加酒佐餐都协调对味;露西亚煎制的牛排是选用最好的牛肉,肉质柔软,香嫩可口。煎制的牛排通常七分熟,切开时肉质鲜嫩伴有少许血汁。这种状态吃起来有浓郁的牛肉香嫩感,并且蛋白质损失少,极大限度的保持了牛肉的营养成分;菜卷,在俄罗斯料理中占有很高的角色,它不仅具有蔬菜的风味,又可以作为主食。它的表皮是选用卷芯菜中间的菜叶,肉馅是选用牛肉、猪肉,配以洋葱、胡萝卜等蔬菜加入米饭包卷好,再放入脊骨汤中长时间煮熟,并加进多种西餐调味料制成。它的味道独特,鲜美喷香;菜汤,是一道一百多年来流传至今的传统俄罗斯红汤,又称苏伯汤。是用新鲜牛骨熬制4个小时,加入马铃薯,西红柿,卷心菜及多种调料慢火熬成,味道十分新鲜,酸香可口,营养平衡……

唇齿留香的露西亚还是个闹中取静的处所,与近在咫尺的百年老街截然不同,门前是中央大街拐进来的小街,很像俄罗斯的乡间僻静的小镇,让爬着绿葡藤的露西亚门厅具有浓厚的乡间气息。精致的门脸和偏安的寂静,以及用黄色的颜料写在绿油漆刷成的招牌上的名字,令人向往和心动。可以说,在哈尔滨所有西餐厅中,露西亚是格调最为优雅的、文化底蕴也最为丰富。

无疑,西头道街的露西亚,在讲述着妮娜和当年哈尔滨二十万俄侨的故事。妮娜一生的中从生命灿烂到晚年的孤独,其跌宕起伏的命运折射了她所寄居国家的因意识形态而给侨民带来的厄运。望着妮娜年轻时美丽的芳容,我们在怀恋当年大批俄罗斯侨民给哈尔滨带来的人文景观、升华了城市品格的同时,也会因怀旧带来了今天我们难以诉说的忧伤……

关于城市的记忆,你会用什么方式探寻呢?

作为俄侨的后裔,胡泓亲眼目睹了作为俄罗斯侨民的母亲和妮娜阿姨在文革期间饱受的歧视;作为一个混血儿,他更经历了父亲因“跨国婚姻”带来的灾难:作为适逢一个动乱年月的中国青少年,他又经历了不能在学校正常上课、干木工活儿补贴家用、上山下乡、当兵卫国、下海创业、东渡扶桑、报效无门的种种人生的跌宕起伏……最后,他只能归根露西亚,以传承俄罗斯餐饮文化和文学创作表达一个痴情的孩子对哺育自己成长的城市母亲的热爱。

年7月6日是个星期天,《新晚报》一则图片报道吸引了成千上万读者的眼球。图片是天鹅出租公司在哈尔滨火车站前的车站街建了一栋新颖别致的木结构的欧式小房作为调度亭。这座小亭真是个小巧玲珑,精美欧式风格让哈尔滨人突然找到久别重逢的感觉。特别是造型和木雕工艺,圆顶和塔尖以及装饰图案,把小亭装饰得妩媚动人,路经此亭的人,都会忍不住驻足观看。很快,这个亭子成为哈站新添一景,频频出现在电视和报刊杂志上。

这就是胡泓在建筑设计、制作打响的第一炮。“文革”期间,因母亲是俄侨身份,父亲被无辜打成“苏修特务”而停发工资,家中没有了生活来源。为谋生计,十五岁的胡泓开始做木工活儿赚钱补贴家用。几年下来,胡泓不仅练就了一手纯熟的木工手艺,还迷上了木雕工艺,最后又自学建筑设计。火车站前的小木屋,就是为天鹅公司定做的公开亮相的作品。接着,他又设计的“哈尔滨玉泉国际狩猎场”的主要建筑“八角楼”中标,他很快地就领着一帮能工巧匠建造了这座美丽的木结构建筑物。

让胡泓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一手木工的绝活儿、精湛的雕刻手艺以及出色的建筑设计竟被日本一家建筑株式会社的会长、著名的建筑家白石岩先生看中,请他在哈尔滨为日本福冈国际博览会订制九个警备亭。胡泓接到订单精心制作,保时保质地完成了合同。更让胡泓没想到是白石岩先生看好了胡泓卓绝的艺术天赋和不凡的设计风格、精良的工匠制作和腼腆朴实的待人接物,便以该公司的名义重聘胡泓为首席建筑设计师东渡扶桑。

命运就这样奇迹般地降临在胡泓身上。年7月,胡泓东渡日本,在东瀛实现了一个建筑师造房子的最初的梦想,体会到了一个建筑师的尊严、荣光和建好建筑后的幸福和满足。胡泓在日本整整打拼十三年,前八年供职在白石岩先生的建筑株式会社,完成了福冈国际博览会木结构的建筑设计与施工、神户南京町长安门的设计与施工、神户大饭店设计施工等等堪称为当地地标的建筑。后几年成立了自己的“中华传统建筑株式会社”,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横滨、神户、长崎的三大中华街上,做了许多自行设计的自行施工的建筑,还参与了其他几个大型建筑物设计。在此期间,胡泓还被邀请做过一些很好玩、很开心的设计,如:横滨循环巴士的车体表面设计、公园的手推清扫车的外观设计。

正当胡泓在日本风头正健之时,每次回哈探亲,当他看到一些的哈尔滨的城市建设精神内涵方面的偏离和缺失,东施效颦的模仿西式建筑的不伦不类,低劣粗糙的建筑工程质量时,便感到有隐隐作痛,这些建筑不仅灼伤他的眼睛,也刺痛胡泓的内心。经过反复思考,他怀揣着为哈尔滨设计几幢流芳百世建筑的宏伟设想,怀揣着赤子报国的滚烫热心,毅然决然地地踏上归国回乡的路程。胡泓信心满满,自认为以自己在日本设计建筑赢得的声誉,一定能引起哈尔滨**领导的重视,从而让自己的美好宏愿付诸实施。自己人生的最好年华,应该报效的就是故国家乡啊。

对于哈尔滨这座城市的精髓,胡泓有自己的认知和理念。他觉得,哈尔滨的人文根基,比如说建筑、文学、美术、音乐,俄罗斯文化以及欧洲文化的移植,是哈尔滨最主要的特征。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上罕见的外来文化融合在血液里的城市,哈尔滨的城建,应该以此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永远地让这个城市保持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一句话,那些有价值的老建筑要竭力保护好,所有的新建筑都要和老建筑相协调,让每一个到哈尔滨的人都感到自己置身于21世纪的“东方莫斯科”或“东方小巴黎”中。对于“小巴黎”,胡泓还有自己的纠正,他认为,根据哈尔滨的城建发展,哈尔滨应该叫“东方巴黎”才贴切。

置身家乡以后,胡泓满怀憧憬,接二连三的自行设计起他认为迫在眉睫的应该立马着手解决的几幢公共建筑。比如说,“圣尼古拉教堂”原址的改造,歌剧院、音乐厅等。

但接下来接二连三事情,让这位在日本声名鹊起、饱受赞誉的归国建筑家感到愤怒、屈辱、失望甚至绝望。

十年前的某一天,某个上午,胡泓受市建委的某人之约,来到市*府“有关圣尼古拉教堂旧址设计的事儿”。昨天,他和建委某人相见,某人听人介绍了胡泓重建索菲亚教堂的设想后,便约好明天让胡泓去市*府“谈一谈”。晚上,胡泓兴奋得一宿没睡好。对他来说,这是天底下最大的好事儿,他企盼这样的机会,企盼做这样的的建筑。而且,出于对圣尼古拉教堂地址现在的玻璃建筑的厌恶和安慰自己内心的需要,他做的这个设计是参照了世界上最出色的教堂建筑的样式风格,反复推敲几易其稿完成的。对此,胡泓自我感觉胸有成竹。

东找西走,胡泓终于在偌大的楼里找对了办公室。他谦恭有礼的敲了门应声进去,看到了两张对着的桌子旁端坐着两个人,其中一人就有那位某人。他看了胡泓一眼说了一个字“坐”,然后就扭回脸点燃一根“中华”香烟,又为自己非常考究的玻璃茶杯倒满了水,再把桌子上的电脑扭过去专注地看了起来。从这一刻起,他好像已经感觉不到胡泓的存在,抽着烟,喝着茶,看着电脑。

就这样,某人看着,看着……两个小时过了,他站起身似乎自言自语:“到点吃饭了。”

胡泓听了以为要和自己一起吃饭,忙说“谢谢,不……”哪知,某人根本没理胡泓的茬儿,就和对面的人一起向外走去,连看都没看胡泓一眼。

胡泓拎起自己的手提包,那里面有昨晚就装好的图纸啊!他追上去问某人:“昨天下午我们不是谈起圣尼古拉教堂旧址的设计的事吗?”

某人回过头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胡泓:“什么?会有这事吗?”

胡泓一时间没弄懂他说了什么。他低头看见了自己在国外穿的深蓝色西装,朝气蓬勃的蓝色格子领带,雪白的袖口,高贵的英国鹿皮公文包……再看着四周。此刻,从各个办公室门里涌出来吃饭的大小官员们,他们大都穿着金正日喜欢穿的那种夹克衫,满脸春风得意,笑逐颜开,与愤懑得涨红了满脸的胡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胡泓又看见了自己脚上的皮鞋。早晨,满怀期待的太太笑脸盈盈,跪在地上给胡泓擦亮了皮鞋,等待胡泓回家带回的好消息……

这一刻,一种被耍弄的耻辱宛如看不见的鞭子在抽打胡泓,他不仅愤懑,而且心在颤抖。

不难想象,作为开发建设城市的关键部门,该有多少人到此烧香拜佛。在一些人眼里,只有有求助于他们,那么,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在他们眼里什么都不是。这种约定俗成的关系对胡泓来说,只不过是个“见面礼”而已。

换作别人,有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继续拜下去。某人这样的态度,已经暗示该如何按照关系摆正位置。

但胡泓不会。他是胡泓。

还有两件事让胡泓感觉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怎么会如此陌生、骄横甚至卑劣、龌龊。

先说第一件事儿。

胡泓还给一家私企在群力区群力大道上做了一个恢宏气派的办公楼的设计。这个建筑呢,从美学上糅合了古典主义和巴洛克的诸多元素,胡泓的本意是将这幢建筑设计成现代的群力新区建筑地标,因而没少倾注心血。大楼是一个地上五层地下两层的建筑,外墙都由天然石头块做的,而且还有一些锥形、凹凸等特殊要求,都是在南方石材厂加工打磨运回来的。但是,楼体完工之后,年5月15日,私企突然送给胡泓一个通知,要解除和他的设计合同。

万万没想到,这幢胡泓甚为满意的石头楼完工了,他的厄运也就开始了。原来私企经理还欠着胡泓80万的设计费,为赖掉它,私企的老总恶人先告状,把胡泓告到法院,捏造胡泓找的架子工不具备资质,搭的架子不合格,施工过程中有安全隐患。

结果呢,法院竟判胡泓要赔私企64万!当时,这个经理还是哈尔滨市人大代表,他明确告诉胡泓抗诉没用,他和哈市某位主要领导关系非同一般。自然,这个经理的话绝非妄言,最后的事实证明,法院对起官司有意偏袒,不仅对这家公司隐匿和销毁的证据不做深究,而且判决这家私企胜诉。为此,胡泓历时五年,终于找到了架子工资质证明以及胡泓委托墙面施工公司法人代表的证词,尽管哈尔滨市检察院为此上报省检察院抗诉,但省检察院不予支持,维持原判。于是,胡泓至到现在官司还没结束!

…………

再说第二件事儿。

年,胡泓受委托在太阳岛设计重建了一个别墅,最后的颜色胡泓选的是一种灰绿或者叫新绿色基调,清新柔美,在周边环境的衬托下,可用风姿绰约来形容。胡泓对这幢建筑非常满意,觉得它非常可爱,非常漂亮。

但胡泓高兴没几天,悲情便来了。由于胡泓在开工之前没拜有关部门,

于是便有人找胡泓,命令他必须改成黄颜色,而且还正告胡泓,若不改按破坏建筑保护法论处。

胡泓怒不可遏,对下通令的人说:“你滚远一点吧!我不可能给你改,我没有违反任何法律!”

胡泓的硬朗和怒骂得到了更快的报复。没几天,委托单位负责人找到胡泓,用哀求的口气让胡泓将楼改称黄颜色。

胡泓还能说什么呢?他欲哭无泪,为由对天长叹!这个建筑物用了更美更适合它和周围绿地树林的颜色,凭什么让非要改成黄的?

你瞧,法律的挡箭牌多么神奇。它会被人当作神圣不可侵犯的利剑!

胡泓所做的尼古拉教堂原址改造的建筑设计,特意起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名字,叫“圣·尼古拉教堂的复活节”,是用不锈钢和玻璃、钢筋混凝土现代建筑材料的建筑。这个设计的出色之处,是在现代的思维层面上,用现代建筑材料完成一个巴洛克形式古典建筑所具有的所有元素,有着各种修饰、曲线、花边和浮雕纹样的一种极其精密的建筑。仅效果设计及其分层设计就花费了胡泓的一年的时间,而且是通宵达旦,可说是浸透了胡泓的心血。若算起构思的时间,打从在尼古拉教堂原址建起了现在“玻璃窗大包”,胡泓就幻想过有一天要用自己的设计代替它。若要从这时算起,恐怕十几年的时间都打不住。所以,去了一趟市*府被建委某人“涮”了一把的胡泓仍不甘心,整理好自己设计施工的一些建筑物的照片、设计的效果图照片、国外的新闻报道的复印件以及一封真诚感人、字字实情的自荐信函打成包裹,抱着一线希望给当时的市委、市*府主要领导毛遂自荐。

结果均是泥牛入海。

胡泓还不甘心。主要领导一换,他就接着写,接着寄。

结果均是面对一座黑色的岩壁,十几年无果。

还有,省建委、省规划局、市规划局、市建委、市城建局以及书记、市长、区长等等方面的掌权者们,没有一个人接待过胡泓,听一下这位杰出的建筑师的有关城建的意见和建议。

胡泓设计的圣尼古拉教堂效果图

胡泓设计的圣尼古拉教堂广场效果图

一个人最大的伤心与失落,就是当满腔热血地想为不关乎你个人的事情肝脑涂地时,换回来的是一种不屑和蔑视。以胡泓跨国建筑设计师的身份和他在日本各地设计的堪可称为地标式的建筑作品,省里哈市的好几届主要领导的置之不理是令人寒心的。

这不是说不采用胡泓的建筑设计就是昏聩无知,而是说一个城市的决策者应该对一位热心城市建设,屡屡提供方案的建筑师的起码尊重,包括每一位普通市民,他们是这个城市的主人,应该享受到公民的权利。事实上,正是一些决策者的这种自以为是傲慢和偏见,哈尔滨的垃圾建筑才会与哈尔滨神韵、底蕴、风情相差十万八千里,滥竽充数的建筑占有了这个城市的很大空间,它们有碍观瞻,刺伤着人们的眼睛,灼痛着人们的神经,影响着城市的品位。

如果,城市的执*者们能够听取民众的呼声,参考一些真正的专家的建议,城市建筑的瑕疵肯定会少一些。顺便说一句,当下的城镇建设的许许多多的失误乃至重大败笔,其主要原因恰恰就是因“顶层设计”的封闭、主观、自大、颐指气使所铸成的。

反观之当年聘用胡泓的日本著名建筑师、企业家白石岩先生的表现,足令令我们不胜感慨。

当胡泓第一次踏上东瀛的土地,他做梦也不会想到在日本建筑界、工商界享有很高知名度的比他整整大30岁的白石岩先生,已过花甲之年竟会穿着笔挺的西装在株式会社其他职员的陪同下等候在机场,亲自迎接他这个二十几岁的中国青年。那天胡泓乘坐的航班晚点,白石岩先生已经在机场等了好几个小时了。接机后,胡泓就被白石岩先生用轿车拉倒自己家里,从晚上八点多开始,还有株式会社的其他职员,大家一起吃饭、喝酒唱歌,非常开心,直到第二天凌晨两点钟才散席。

接下来的头三个月,又是白石岩先生亲自带胡泓到了很多的城市和乡间,让胡泓通过参观建筑去了解、理解日本的在保持本国文化的同时如何吸收欧美文化。

白石岩先生在日后的和胡泓合作中,为这个在中国名不见经传的的建筑师给予最高的礼遇,并在合作的过程中处处创作条件,让胡泓的聪明才智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尤其,在胡泓觉得自己羽翼渐丰,觉得应该成立自己的株式会社在更大空间展示自己建筑才华的时候,又是这位忘年之交的日本老人,不仅大力支持,而且亲力亲为,为胡泓的株式会社的成立打点躬行。这里,社会的人才价值观和人品道德的高尚形成了整个社会公德良好氛围,使得胡泓这位初出国门的年轻人如鱼得水,尽情地以自己专长贡献社会,也使自己的付出有了丰厚的回报。

这些,都起源于白石岩先生浏览一本杂志看到的胡泓在哈尔滨站设计的建筑物的一张照片!真没想到,白石岩先生慧眼识珠,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日本人,竟有中国人流传几千年的那种识别人、尊重人、善用人、相信人的伯乐之道,让胡泓干的舒心、用心、倾心。

年,白石岩先生去世。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还给胡泓写信。他因胡泓了解了中国,也爱上了中国。信中,白石岩先生还在叨念着他的理想,说:“我就希望把中国、日本、美国,我们三个国家把事情做得更好。我们曾经都有过不幸的经历,我们三个人联合起来,我们会做出很多成功的事情。”

他说的“三个人”的另一位,是白石岩先生的美国人朋友弗兰克。这位美国人和胡泓年龄差不多,曾作为建筑师在日本与白石岩、胡泓共事。

这里,还有一个事情须得提示一下,那就是胡泓出于对生养自己城市的热爱,给市里官人们的建言和承诺都是不附加条件的。那时的胡泓,真的就是一厢情愿,就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展示的舞台。能够有有几幢自己设计的建筑永恒地屹立在哈尔滨的风景线上,那是胡泓的最大的夙愿和幸福,即使一分钱不挣也甘心情愿。甚至,胡泓已想好,万一哪幢自己设计的建筑失败被千夫所指,他就会义无反顾在这座失败的建筑物跟前结束自己的生命,要以死表示自己对亵渎城市的谢罪。而绝不会只要挣得设计费,造出什么垃圾建筑都与己无关。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胡泓在日本留下的建筑作品,在他已离开日本近二十几年的时间里,日本和台湾的电视一直没曾中断过对他的建筑作品的介绍。望着从异国和海峡对岸传来的视屏,在家乡哈尔滨备受冷落和鄙视的胡泓百感交集,好几次抑制不住流出了心酸伤感的泪水。

这不能说是中国的缩影,但却是哈尔滨的事实。一个才华满身的建筑师,在自己的城市里变得如此苦闷落魄,哈尔滨,你还是上个世纪以博大胸怀包容外国移民的城市吗?

还是在受到那位市建委某人.

耍弄以后的日子里,接连几天,胡泓百思不解。他不明白这位某人为什么如此戏弄自己。善良的胡泓为他假设了多个缘由,但总不能自圆其说。忽然有一天,他明白了:你不就是在日本设计过的建筑设计师吗?

对这个社会的倍感伤心的胡泓曾在一次酒后怒吼:

“离这些粪渣远点吧!”

人们都说“哀莫大于心死”,胡泓有哀,但心未死。

在遭遇多种折后,胡泓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年,胡泓在哈尔滨中央大街西十道街28购下三百多平方米、上下两层,外加地下室的门脸房,为西头道街露西亚西餐厅再添一处姐妹店遥相呼应。不过,西十道街的露西亚将与西头道街的露西亚截然不同。胡泓为此构思整整用了一年的时间,最后决定只做一个洛可可风格或者是叫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那种华丽、精致、繁琐的室内装修,全部用木头同时保持木头的本色,只涂亚光漆,保持木头的自然色泽,让自然和华丽在一起。

胡泓为欲要打造的这个艺术空间起了一个颇有涵义和浪漫的名字:“音乐与鲜花”。在胡泓看来,世上唯有这两样最美的东西才能涵盖将要内装的露西亚。

年的3月29号,胡泓在未装修的西十道街露西亚一楼,举办了他和从南方请来的十多位雕刻师共同参加的开工小典礼。

做这个洛可可风格的空间装修可谓繁琐精细,也在表现着胡泓过人的才华和能力、精力。比如,选择购买木料或各种材料,讨价还价,小心卖家的陷阱;检查和预见质量问题,减少想象得到的种种损失;裁量木料制定裁切厚度,知晓烘干后木料收缩比例;确定准确裁切锯割,想出最好的方法把木材进行拼接、加工、雕刻、车旋;玻璃切割磨边,各部位构件安装、金属加工车削铆焊;给排水、照明、电器、煤气、暖气通风、弱电控制等等。胡泓对自己的要求是,必须全部实现极尽完美又精细合理的预想和计划。

胡泓崇尚文艺复兴的年代,对伯鲁乃列斯基、米开朗琪罗、帕拉第奥、拉斐尔的美学观念和艺术作品顶礼膜拜。在多年的对欧洲建筑和雕塑的研究中,他对欧洲风格在建造形态包括室内装修上的特点耳熟能详,尤其注重线条、对称、色彩、明暗,鲜淡等对视觉带来的冲击;在意态上则更喜欢雍容华贵.典雅,富有浪漫主义的表现风格。他将西十道街的露西亚视为自己美学主张的试验地,装潢恪守洛可可风格中的艺术元素,除了各种塑像以外,也恰到好处地木质雕塑出许多欧洲古典图案。比如自然题材作曲线,如卷涡、波状和浑圆体等等。

应该说胡泓从南方请来每个工匠都有不错的手艺,但他们毕竟不是一个世纪前的欧洲新艺术或七百年前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工匠,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使他们接受彻底的洛可可风格有着深处本能的抵触。所以,每一块雕刻的木板上差不多都留下了胡泓的雕刻刀痕。他不仅自己直接雕刻做样板,而且其他工匠雕刻过的图案他还还需把关修缮。

年的8月,经过四年四个月艰辛磨难,西十道街露西亚的“音乐与鲜花”内装工程宣告结束。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18世纪20年代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

记得我第一次去西十道街露西亚观赏“音乐与鲜花”的设计时,竟产生了天方夜谭般的幻觉。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不相信一个私人开办的西餐厅竟会投入如此的代价来完成它。在强烈的震撼中,我通过四面墙壁和天花板雕塑的图案中,感触到灵魂的存在,也感觉到露西亚主人神思与倾诉。是的,如果没有高尚的灵魂,谁也不会用四年零四个月的时间,用近上千万的巨资投到二百平米的房子上。共设计了多张图纸,在墙上天花板上雕刻了数百种欧洲花卉图案以及数十个木雕灯具。在我看来,它与宫廷的金碧辉煌的最大不同,是灵与木的生命交融后的浴火重生。正因为如此,我将西十道街的露西亚称为一个用木雕艺术装饰出的“世界上独一无二”西餐厅。

望着这叹为观止的木艺墙壁,我的眼前幻化出一本图文并茂的精美书来。我兴奋地对胡泓说,就这设计和效果,太应该出一本书了!当时,我说这话时,也没太多想,可能是编辑职业习惯使然。记得胡泓听完我这句话,楞了一下,旋即眼睛放出光来。

西十道街露西亚的“音乐与鲜花”,可说是倾注了胡泓近乎疯狂的痴情与寄托,也是他回到家乡后受到心灵创伤的回击和反叛。是一种遗传中注入的为曾经的哈尔滨20多万俄罗斯侨民拂去灰尘的初心不改,更隐藏着一个混血儿对哈尔滨抹去不的深沉至爱。胡泓的所作所为,就在于他的母亲曾经是20多万俄罗斯侨民中的一个,他要用“音乐与鲜花”再现当年俄国侨民在哈尔滨的生活与情调。

胡泓为了西十道街露西亚也遭尽了“洋罪”。他每天早晨9点才到工地,晚上9点离开那里。晚上收工后,回家还要设计画图稿,把明天要做的工作安排好设计好。施工开始不久,他的颈椎、肩膀、腰椎就进入了酸痛难忍的状态。眼睛变得昏花,手颤抖得无法控制好雕刻刀的力向。胡泓把音乐、建筑、女性之美都凝固在他对露西亚西餐厅的想象中,包括27个人物都是他亲自雕刻,还有两幅大型油画的创作。

是啊,不付出精神和肉体的代价,是换不回来“音乐与鲜花”的。大约我说过的“世界上独一无二”引起了胡泓的共鸣,或是“太应该出一本书”触动了他敏锐的神经,胡泓发短信约我,说露西亚的装饰设计有很多理念含蕴其中,他很希望出本书能告诉读者为什么这样设计露西亚。

那天晚上,我约上诗人方元一起来到露西亚。未落座之前,胡泓陪我们逐一沿着墙壁解说着图案设计和施工过程,望着墙壁精湛的木雕,我的思绪也在缥缈升腾。是的,上帝创造了人类,人类又创造出许许多多令人惊叹的神奇。远的不说,就说露西亚的四壁和天棚,那是胡泓的大脑有飞翔的翅膀,他又是那样心灵手巧,每一个图案都是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刀刻脱落出来的,这该用多少汗水换回来啊!

坐下来后,我突发感慨。露西亚的四壁和天棚,在某种程度上浓缩了胡泓的人生。在这些木质的雕塑、图案的背后,是他用他的理想王国对哈尔滨的诠释。这里面,包含了他的全部热情和心血,使他的情感抛锚的地方……有了这层感受,我就将以露西亚为原点,辐射状将露西亚的内在的理念、审美、寄托等等阐述出来的构思和胡泓作了交流。是啊,就露西亚的设计的理念、装饰的风格、图案的筛选,雕刻的工艺、施工的繁杂,心路的忐忑,包括一而再,再而三的肯定、否定;成功、废弃,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社会的、人生的、感性的、理性的的思考、愤懑、砥砺、坚守……这些若熔于一炉,以漫笔式的叙述,将露西亚赤身裸体地展示于人,从而蔓延出一个活生生的故事,讲述一个建筑设计师、一个艺术家、一个俄侨后裔的内心世界……那该将是多好的一本书啊!就像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年出版的一本著名《瓦尔登湖》散文集,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

我对胡泓说,《瓦尔登湖》是对自然的感悟;你呢,就这露西亚的天棚和四壁东西这就足够了,况且闭门四年又四个月沉浸在这片你所创造的世界里,那种感悟和感怀,怕是不竭的话题吧!

一旁的方元连连击掌,说这是一个绝妙的设想!

这次有关出版对关露西亚别开生面的出书筹划,对我也是个生动的启迪。作为一个出版编辑,对题材的发现、挖掘、把握、表现应该开动脑筋。特别是鲜见的素材,一定要敏锐地窥见它潜在的价值。以露西亚而论,外在的艺术装饰就有可资借鉴的艺术理念、创新工艺;就胡泓来说,那些安静贴在天花板和墙壁上的图案,浓缩了他的起落人生。这样的素材和表现路径,配以露西亚的图案图片,不也是一种出版上的创新吗?

但我知道,西十道街的露西亚的“音乐和鲜花”多平方米的空间,实际上是胡泓用苦闷和疼痛还有抑郁症作为代价,才换回自己理想的地方。

我还认为,哈尔滨的俄罗斯文化的一个功绩,就是培育了贵族精神。

当年,流亡到哈尔滨的俄罗斯贵族。商贾看好了哈尔滨这块上苍赐予的土地。在他们眼里,哈尔滨既是连接欧亚的铁路枢纽,更有大江浩荡,平川岗地交错,四季分明。这里,冬天白雪飘洒,夏季林木葱郁,不论气候、地形、水系等自然条件都与莫斯科十分相像。所以,他们是把哈尔滨当作第二故乡不惜血本投入哈尔滨城市建设,包括大把的钱财,换回了这个城市的漂亮街道、精美的楼房、花园的别墅、芳香的花草、遮阴的林木……也包括经济上的支撑,铁路工厂、木材加工厂、肉制品加工厂、啤酒厂、秋林公司……也包括感情的寄托,建造了圣·尼古拉教堂、圣·伊维尔教堂、圣母安息教堂、圣·索菲亚教堂、圣母守护教堂、尼埃拉依教堂、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犹太教堂……这些教堂使哈尔滨成为中国教堂最多的城市。而且因为这些教堂几乎囊括了当时流行的造型各异、艺术价值极高的各种风格,旋即被制成不同国家语言文字的明信片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更有精神情感的安慰,文学、音乐、美术、报刊、书店……即使是在咖啡馆、酒吧,也备有书籍报刊供客人消遣,耳边,就会传来或钢琴,或小提琴的旋律;还有能表现这些异国的漂泊者要把“根”扎在哈尔滨的的心迹,幼稚园、中高级学校、银行、医院、旅馆、酒店、影剧院……这些景象,与教堂的钟声、“咣当咣当”的有轨电车及“嘎达嘎达”欧式马车行驶在石头街面上的声音组合交织,组成了只有在遥远的莫斯科或巴黎才能看到的景象。

所以,哈尔滨从形成城市的那一天起,就是近乎以全盘的“西化”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标新立异,更因以复制莫斯科得到了“东方莫斯科”的美誉。至于也叫“东方小巴黎”,那是因为莫斯科受法国文化影响极深,包括建筑在内的各种艺术源流,多是推崇法国,就连上流社会的时尚礼仪,也以法国盛行为荣。因而,十九世纪的莫斯科镶嵌了巴黎的影子,“东方小巴黎”一说,也佐证了哈尔滨的建筑艺术和文化生活崇欧洲尚贵族文化的渊源。

可以说,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哈尔滨的社会风气特别是在各国侨民以及使馆人员组成的社交圈子里,贵族化的优雅、从容、端庄、严谨的诸多禀赋和风度一直伴着哈尔滨的每年轮回的季风在这个城市的空间弥散飘荡,形成了这座城市的品位与品味。

胡泓就用自己精神取向和生活情调传承了这种品位与品味。

去年一段时间,胡泓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经沧海一位哈尔滨混血作家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