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部电影,曾经
让无数网友大喊"真香"
让万千观众为之折服
让人对里面的音乐疯狂上瘾
.
.
.
它就是
当然众多反馈中也不全是赞美之词,自电影引进以来,国人对《巴霍巴利王》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甚至有点偏向于两个极端。到底是一部无脑开挂片?还是实力巨作?仁者见仁,而接下来的内容里,我只想说说我的看法。剧情介绍
影片共分为上下两部,为增强效果采用了插叙方式安排情节。这里按正常的时间顺序,将整个剧情重新梳理一遍。
古印度时期,有一个摩喜施末底王国。国王、王妃去世后,兄媳希瓦伽米掌权,并抚养留下的孩子阿玛阑德拉·巴霍巴利和自己的孩子巴拉德瓦一同长大。成长过程中,两个孩子各方面能力不分高下,但在品质上,巴霍巴利明显要比哥哥更加善良仁厚、顾全大局。
将立王储之时,突然有敌人来犯,希瓦伽米命两人共同出征,最先杀死敌人首脑者为国王。最终巴拉德瓦虽然侥幸获胜,但希瓦伽米看到了巴霍巴利对人民的保护,选择巴霍任国王,巴拉为将军。
正式加冕之前,希瓦伽米令巴霍巴利游历四方,开阔眼界。来到昆塔拉王国后,巴霍巴利对提婆犀娜公主一见钟情;女方虽然不知道其身份,亦有好感。
巴拉在国内听闻此事,有心搅局,抢先提亲。提婆犀娜看不起躲在太后身后的男人,直言拒绝,太后大怒。巴霍与提婆犀娜归国之后,针对她到底是谁的妻子一事激起矛盾,巴霍巴利因为坚持维护其妻的权利挑战了太后的权威,被惩罚与巴拉互换职位。
加冕仪式上,面对百姓对巴霍巴利的无尽赞颂和崇拜,巴拉德瓦还是耿耿于怀,随后又以提婆犀娜有身孕为由解除了巴霍的将军身份。顶替的将军喜欢对女子动手动脚,甚至还欺负提婆犀娜,被她砍掉了手指。在关于此事的审判会上,巴霍巴利仍然站在妻子一方,还当场砍了流氓的头。太后以其多次破坏规则、有抢夺王位之心,将夫妻二人逐出宫门。
没想到巴霍的群众基础由此反倒更加坚实了,巴拉心愿仍未达成,于是与父亲联合设下圈套,制造巴霍谋杀国王的假象,诱导太后下令杀死巴霍。当晚提婆犀娜顺利产子,而巴霍巴利却悲壮离世了。所有人才明白这是场阴谋,太后带着婴儿慌忙逃跑,一路上受伤惨重,最后命葬江河,手中坚持托举的孩子在湿婆神的保佑下活了下来。
太后遗体随波漂流到一个小村落,那里的人们收养了孩子,给他取名“湿瓦”。湿瓦从小臂力惊人,一直在练习尝试攀上村里的瀑布却未成功过。成人后的湿瓦一天在瀑布下捡到一个美女的面具,在美女幻影的引导下成功登上了瀑布顶,见到面具的主人阿婉提卡,真诚表达心意后二人相恋。
湿瓦从她那里听闻解救提婆犀娜的任务,于是为了爱人奔赴摩喜施末底。他连夜将提婆犀娜救出宫,在路上与卡塔帕交战中被其认出面貌,于是一行人来到他的成长之地,将整个家族的故事捋了明白。湿瓦,也就是摩哂陀·巴霍巴利,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和承担的责任,毅然踏上替父报仇和拯救人民之路。残酷激战之后,正义终于战胜邪恶,巴拉被火海吞没,摩哂陀·巴霍巴利成为新的国王。
巴霍巴利们
影片中的两代巴霍巴利,虽然由同一位演员帕拉巴斯饰演,然而只要观众稍加留心,就能把这两个人物区分开来。
一方面因为这两个人成长环境不同,相同的基因下仍然表现出略有差异的风格;二是演员在饰演两个角色时,前后身材确实有一点点不同:拍湿瓦那段体重是86kg左右,拍巴霍巴利王是98kg左右。所以很多网友说感觉老巴比小巴更魁梧,除了受情节影响,本身也是有一定客观原因的~
老巴霍VS小巴霍说到这两个人的共同点,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他们“开挂”式的力量。印度片常因其夸张的想象力和反物理的剧情被贴上“开挂”的标签,然而无论之前生产过多少雷人的片子,这一部却不能同样随便评价。
首先来讲,它的类型属于奇幻史诗片——倒不是说冠了这个名就可以任意开挂——这个剧本的创作,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的。故事的大框架来源于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摩柯婆罗多》,兄弟争夺王位、正义战胜邪恶的情节如出一辙。
巴霍巴利是印度古宗教耆那教先祖之名,意为“强壮的手臂”,正暗示了他们力大无穷的特点;而“湿瓦”与湿婆神同名,也是对主角非同寻常、亦人亦神的暗示。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就是在宗教文化环境下展开的故事,虽然不像我国西游记、山海经那样完全神话化,但是也不能用绝对科学的标准去衡量其情节的合理性。
湿婆神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身为毁灭之神,在其宗教体系中拥有最强的战斗力。如果巴霍巴利是他的化身,那些力扛林迦、徒手攀岩、绳拉雕像的行为,以及所谓“脸谱化”、趋于完美的人物形象也就解释得通了,并且也使得人物多了一丝来自渺远过去的古朴气息。
“两个妻子”
故事情节的特殊性,让这一部戏里男主角配有“两个妻子”,老巴与提婆犀娜、小巴与阿婉提卡,都是让人羡慕的爱情。
更多观众还是选择站巴霍巴利x提婆犀娜。确实,论出身、论才能、论品质,两个人都是门当户对,人们都说“他俩就像天生的夫妻”。不管是巴霍巴利假装傻侄子的情节,还是两人射箭杀敌的镜头,亦或是巴霍信任妻子怒杀流氓的场面,都让观众一次次不禁感慨,这段英雄惺惺相惜式的爱情简直太完美了。
名场面.jpg
相对于我们平时看到的高甜韩剧、国产剧而言,这样的感情似乎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染力,因为提婆犀娜不仅貌美,作为一国公主的她还有着过人的战斗力和坚强刚毅的性格,由此表现出来一种特殊的魅力;而她在拒绝巴拉、砍咸猪手、产子时送丈夫救卡塔帕、等儿子25年之类的情境中表现出来正义的气魄和非凡的格局,也让人感觉她与巴霍巴利是天造地设之和。
连武打场面都一样
印度本土仍然处于男女地位差距极大、妇女长期受不公平对待的状态,但是在向大众输出文化作品时,其表现的价值观还是正确的,或许是对解决矛盾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期盼吧。
相对而言,小巴与阿婉提卡的爱情故事可能少了分壮美,再加上一段很重要的歌舞戏被无情删减之后,人们对他们之间感情的变化更摸不清楚了。其实小巴也是很用心的,为了最后表示诚意两次给阿婉提卡画花纹,为了她一个人冲入宫城解救提婆犀娜…可惜成长环境不如老巴,学识才华还是稍显逊色。
当然有着父母的优秀基因,经由卡塔帕点醒他“像你父亲一样思考”,相信回到摩喜施末底之后一定会成为一代明君,同样美貌与本领并存的阿婉提卡,也会做一个不错的王后。
其实花纹是这个用处
铁腕太后
希瓦伽米在国王离世后担起治国重任,事实证明她的确有这方面的能力和才华,对外将摩喜施末底建设成了最伟大的王国之一,对内用*治铁腕维护自己的*权。而品质方面,太后在教育晚辈时将永远诚实、坚守正义、保护人民这样的理念传授给巴霍巴利,对他后来为人处世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
有很多人说这个女人整部戏只会瞪眼睛…还有人说她长的像谢大脚这就
当然更多人还是认为演员把希瓦伽米的角色演绎得很好,能体会到一种与其身份相匹配的霸气与威严。实际上演员本人在生活中还是很温柔低调的,包括提婆犀娜和阿婉提卡的饰演者也如此,演员只是她们的工作,镜头前演技在线如神明化身,其他时候就是一个可爱的印度女人。
歌舞的秘密
歌舞向来是印度文化和电影的标志、特色,在这部戏上亦不例外。
想要营造出史诗大片的恢宏壮阔之感,除了搭建壮观的场景、一系列慢动作镜头之外,就要靠音乐加持了。《巴霍巴利王》创作的音乐也的确非常精彩,激荡之处让人热血澎湃、渲染浪漫氛围时美妙悦耳、盛大场合之下又足够庄严肃穆,不仅完美发挥了本身的增色作用,甚至已经成了电影的一大亮点。
很多网友纷纷表示“看过电影之后又循环无数遍主题曲”“听着歌眼前就浮现出对应的情节”“浑身鸡皮疙瘩”“第一次欣赏到了印度音乐的美”,甚至……
这里分享其中几首简单感受一下,尤其适合看过电影后重新回味:
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整部电影的主旋律。
巴拉德瓦统治时期的音乐。歌词满是对王朝和君主的赞美,然而低沉悲愤的声音才是百姓真正的心声。
相对比地,还有一首摩哂陀·巴霍巴利进宫救母时的音乐。它与上一个旋律很像,但是从情绪、气势上明显高昂很多。
湿瓦扛起林迦时的音乐
传说中“听了也能爬瀑布”的BGM
还有这个提婆犀娜出场的纯音乐,很多人想听但一直查不到
为什么这些歌曲如此吸引人?在分析它们之前,要先简单了解一下印度音乐的基本特点。
印度有着丰富美丽的音乐传统。相传印度音乐由梵天传入人间,从这种意义上看,印度音乐是“神”与“音”、“灵”与“乐”的天籁切点,同时更是具有传奇般的形诸于意识的音乐的神性与灵性的结合点。
印度音乐源于其对自然界天籁的描摹,力求将自然与人类文明相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添加了不少外来文化元素,然而从始至终一直保持着一种纯朴率真的风格。
印度音乐让人有时感到很迷,首先在其唱名上就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唱哆唻咪……而是唱成saregamapadhani。
第二,印度音乐音阶与古代中国五音音阶、现代标准七音音阶均有所不同,这种随心所欲的复杂的音乐特质,也是印度音乐比较容易从世界众多音乐中分辨出来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三,印度音乐的装饰音独具特色,也是使歌曲带有“咖喱味”的材料之一。印度古代著作《乐舞论》中说到“一首旋律没有了装饰就好像夜里没有月亮,河流没有流水,树上没有了花朵,妇女没有了珠宝”。这里以其中一种kan-swar为例,简单的唱调加上一点点装饰,马上有了浓厚的印度风味。
除此之外,印度古老的《梨俱吠陀》、特殊的乐器、拉格等等专业的概念也是促成其音乐成为一国特色的原因,这里不做过多阐述。
现在我们再回到《巴霍巴利王》本身上来,首先它的歌曲完全符合以上提到的基本特点,让人一听就是南印风音乐;然而这部电影作为全球上映的影片,其音乐保留着本国语言和风格,却能够顺利走出印度、被其他国家的人民所接受,说明还是有其精妙之处。
我们也能听得出来,这些歌曲的“咖喱味”,好像没有曾经爆火的空耳神曲“我在东北玩泥巴”那么浓重。正是因为创作者做了一些细心的调整——一方面节奏感不减,另一方面还弥补了平时不够硬朗的缺憾,利用创新的编曲方法和现代的音乐设备,使歌曲得以为更多人所接受——甚至哼唱。赵可佳老师为此专门发表过一篇论文,点明《巴霍巴利王》配乐的成功,是将印度风情音乐的软性内核与硬性内核进行罕见深度融合后的绝佳效果。这是音乐本身动听的原因。
“与欧洲音乐的与物质生活融为一体有着天壤之别的是,印度普通民众由于物质的过度缺乏,反而使得印度音乐与其精神生活的联系得更加紧密。印度音乐风情为普通民众的精神提供了最佳的栖息地,同时也为灵魂提供了最佳的安放所在。”这样的特征,使很多印度歌曲有其天然的歌颂性,作为史诗音乐更具鲜明的穿透力与感染力,这是广大观众听过乐曲之后心潮澎湃、甚至热泪盈眶的原因。
印度音乐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地方,他们一直在包容更新却从未被西方文化吞噬,眼前这部电影,就是将印度音乐所具有的特殊力量与宗教情怀进行无限释放、民族宝藏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完美典范。
舞蹈其实也是同样重要的艺术形式,不管从历史渊源还是丰富程度来说都和他们的音乐不相上下。然而我国在引进这部电影时考虑影片时长问题,删掉了里面的三大段歌舞戏和一些小的细节,虽然基本不影响观众理解整体剧情,但也会让人对情感脉络的发展感觉多少有点奇怪;另一方面,艺术上的美感也打了折扣。感兴趣的话,可以从网上查出那几段戏欣赏一下,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人物的结局
人物的结局,完美不一定等于圆满。
那些我们铭记在心的经典场面,比如沉入海底的Jack、比如摩托赛道上葬身火海的阿郎、比如终究没走到一起的芽子和阿航…虽然多少有些不尽人意,但他们好像在另一种意义上变成了超越限定的完美结局。
巴霍巴利王被最信任的卡塔帕叔叔刺杀——甚至生前执行的任务就是为了救他,对比之下让观众更加心痛——那个不可能被打败的神,终究未能成为国王,却成了最辉煌的过往。但是看到他正襟危坐、手扶长剑、高喊“摩喜施末底万岁”后垂头离世,我们似乎明白了英雄悲壮结局的合理性和艺术性所在。
演员的责任感
演员是一部戏的主体,是幕后所有要素的寄托;演员首先把角色演绎得到位,电影才有“及格”的可能。而这部戏好看的地方之一,就在于所有演员实在太棒了。
两大男主角巴霍巴利、巴拉德瓦,他们健壮的身材都是前期强化训练实打实练出来的;为了巴霍巴利攀登瀑布的戏份,帕拉巴斯还学了一段时间攀岩,尽管一只胳膊刚做过手术不能使劲。而关于战争部分,这部戏的一大特点就是主角无论男女,几乎全有打戏,所以每位演员需要提前练习很久武打动作,保证最后效果足够自然。
除了主演之外,片中的群演居然也非常出色——不管是真诚的百姓还是战场杀敌的士兵,在情绪上、节奏处理上都很恰当,主角的光辉与威严,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他们衬托出来的。所有演员以一种极高的责任感对待影片,最终合力完成了这部巨作。
演员花絮高科技与苦劳力同在
从年S·S·拉贾穆里导演的一个计划,到年第二部引入中国,我们在电影院大银幕上收获的那份叹为观止,这中间的度量不仅仅是时间所能描述,还有千千万万为了这部电影耗费心血的工作人员。光是拍摄时间就长达五年,再加上数年的前期准备和后续完善工作、投资四亿多人民币、上千名群众演员……我们敬佩的不是单方面投入量多巨大,而是对照最终的电影来看,确实换来了相匹配的成果。《巴霍巴利王》不负众望,上映之后不仅获得了傲人的票房,更是已经成为了印度一张崭新的民族文化名片。
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团队的细心与耐心,拍摄中部分楼宇宫殿、平时的服装、战争中用到的盔甲、钢刀、利剑,都是由工作人员亲手制作的;而那些宏大的场面则是依托专业特效技术来实现。最终完美的视觉效果,都是靠剧组成员夜以继日的劳动实现的。
电影特效合集
幕后故事合集
《巴霍巴利王》,这是一部即使不了解文化背景,也可以毫无障碍地看热闹的片子,但是要想正确评价、深入研究,还是要尊重其特殊的历史与宗教文化环境。它的诞生,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的意义,在民族文化和国家实力等方面成为了一种里程碑式的象征。以上内容只是对电影部分方面的分析,人物刻画、拍摄技法等上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我们固然不会无脑吹似地否认其中的瑕疵,毕竟影视产业一直在进步的过程当中——但至少有一点事实:称赞也好,抨击也好,当它开始被世界人民广泛评论的时候,就已经赢了。
-TheEnd-
参考资料:
[1]赵可佳.《巴霍巴利王》中印度音乐风情软性与硬性内核差异性的对照分析[J].电影评介,(18):-.
[2]邱紫华.神奇的印度音乐与舞蹈[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5-8,38.
[3]《谜一样的印度音乐》via网络
[4]《印度音乐中的装饰音》via网络
[5]知乎:为什么印度音乐的辨识度如此之高?有哪些具体特征?
[6]《巴霍巴利王:史诗重构中的味论美学》via中国作家网
[7]《印度艺术》毛小雨著
二白开水
er_baikaishui
欢迎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