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笔为刀:拉吉舍夫和屠格涅夫对俄国农奴制的批判
--《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与《猎人笔记》的比较
张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摘要:18、19世纪的俄国历史上,随着知识分子寻求俄国道路的历程,有一个主题始终贯穿在俄国文学、艺术作品中,即从18世纪西欧启蒙思想的传入,到19世纪普希金、果戈里及其开启的“黄金时代”,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托尔斯泰及其代表的“白银时代”,那就是反农奴制、反沙皇专制的思想。拉吉舍夫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以下简称《旅行记》)和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两本书都以旁观者的身份描绘了当时农奴制下俄国农民的生活与农村的状态,不仅影响了当时俄国一代代的青年,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拉吉舍夫;屠格涅夫;俄国;农奴制
一、时代背景
《旅行记》与《猎人笔记》分别出版于年和年,两位作者,一位是18世纪的自由旗手,一位是19世纪的历史画匠,作者所处的时代同是沙皇专制统治下的黑暗时期,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
17世纪是俄罗斯文化的转折,长期受东方文化影响的俄国开始转向西方,开启了俄国历史的新的时代。彼得一世的改革大力引进西欧文化,使俄国欧化达到了高潮。但他的目的不是为了改革俄国的现存社会及其制度,而是为了巩固和增强统治基础。以东方的手段来西化,“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①传统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继续得到强化。这就造成俄国贵族地位和生活方式的欧化而农民处境的恶化。这种特点长久地影响着俄国社会及其文化的发展。
同时,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同西方的交往扩大,为西欧启蒙文化东渐俄国创造了条件。18世纪启蒙思想传入俄国。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俄国开明专制达到鼎盛。她阅读西欧启蒙著作,邀请启蒙思想家来俄,执*前期还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召集成立新法典编纂委员会以编纂新法典。然而在专制制度下的开明专制是充满矛盾的,既有长足的进步,也有明显的反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有限改革只是为专制统治服务。年,女皇以俄土开战为由解散新法典编纂委员会,年,拒绝当时访俄的狄德罗的废除农奴制的建议,残酷镇压了普加乔夫起义,继续坚持专制和农奴制。另一方面,随着18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启蒙浪潮越来越猛烈地冲击,俄国出现了一批西方新思想的宣传者。揭露和谴责农奴制的残酷和不人道,主张限制专制君主的权力,是俄国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拉吉舍夫是其中远远超出于他的同胞思想的一位俄国启蒙思想家,他的思想更接近卢梭,对俄国现状的批判也最为猛烈。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拉吉舍夫(-)生于萨拉托夫的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7岁起在莫斯科上学,年,被送到彼得堡贵族军事学校学习,同时,在宫中当少年侍卫,叶卡捷琳娜二世骄奢淫逸的宫廷生活在这个少年心目中引起强烈的反感。年,拉吉舍夫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深受孟德斯鸠、爱尔维修、卢梭和玛布里等人的思想影响,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哲学和*治观点。回国后俄国的现实很快就粉碎了拉吉舍夫的幻想,*府接连颁布扩大地主特权的法令,对起来反抗的农民加紧镇压。拉吉舍夫回国不久,在莫斯科红场上一次就绞死或鞭笞了二百多“暴民”。女皇统治初10年间,俄国各地发生规模较大的暴动达40起,有25万人参加,最后汇成震撼俄罗斯帝国的以普加乔夫为首的农民大起义。这期间拉吉舍夫在参*院任记录员,其从中体会到官吏的贪赃枉法、农奴主的专横暴虐与沙皇的专制制度有密切关系,并得出“专制*体是最违反人类天性的一种制度”的结论。美国的独立战争和俄国的农民起义使拉吉舍夫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和革命事业的正义性,由一个爱国者、启蒙思想家逐步成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年初,普加乔夫被处决后不久,拉吉舍夫就退职了,直到年又先后在彼得堡商业部和海关任职,同时开始构思《旅行记》。
《旅行记》是拉吉舍夫在-年间陆续写成的。普加乔夫起义的失败、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前夕一系列国内外事件都促使作家深思,从“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自由”的思想出发,观察和分析了俄国社会,指出人民必将起来推翻沙皇的统治,消灭这种罪恶的制度,建立起美好的理想社会。
法国大革命之后,俄国被卷入遍及欧美的自由主义改革浪潮,自由主义精神在俄国贵族社会广为传播,并对沙皇*权的国内*策产生了影响。亚历山大一世宣称要以叶卡捷琳娜二世“法律和精神”治理国家,却遭到保守贵族的强烈抵制,但当斯贝兰斯基真的想“把法律置于君主之上”时,亚历山大收起自由主义的姿态,让自己昨天的心腹远离首都。
然而新思潮的影响不是倒退*策所能够消除的,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呼唤着新思想。年,十二月*人开创了19世纪俄国解放运动,影响着后来的先进知识分子。之后的三四十年代是“外在的奴役和内心的解放交织”的时代,是俄国思想界不平凡的时代。这一时期,在莫斯科大学这所曾经培育了雅库什金等著名十二月*人的学府里,关心社会、追求自由的一批人物出现了,赫尔岑、奥加辽夫、别林斯基、斯坦凯维奇、莱蒙托夫、冈察洛夫等,屠格涅夫就在其中。屠格涅夫在贵族庄园中度过童年,大学毕业后去德国留学,进一步结交了斯坦凯维奇、格拉诺夫斯基、巴枯宁、赫尔岑等人,年回国后,就把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上。
年夏秋两季,屠格涅夫在乡下打猎特别起劲,屠格涅夫从小喜爱大自然,爱好打猎,而这次也是为了给新办的《现代人》杂志写稿而积累素材,第一期的《现代人》里刊载了一个短篇《霍尔与卡里内奇》,篇名下还有一个朴素的副标题--“摘自猎人笔记”。这就是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的第一个短篇。当时,屠格涅夫已是一位以诗篇蜚声文坛而年龄不到30岁的青年作家。随后不断发表的一些短篇和特写连续写了整整5年,最后在写完,分上、下两册出版,书名就是《猎人笔记》。
二、批判农奴制的两本游记
两位作家同是贵族出身,有机会了解贵族上层社会生活的奢侈、腐化,更重要的是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都曾出国留学,崇尚西欧的民主、自由思想,却亲眼目睹俄国社会与西欧国家的差距,强烈的爱国热情促使其为改变俄国命运寻求道路,并都找到了俄国社会腐败、黑暗、民不聊生的根源--罪恶的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于是知识分子运用自己的笔杆子来讨伐这罪恶的根源,唤醒俄国人民。
两书都是借作者的笔,来讲述各自独立而内在联系的小故事。在当时条件下,游记、笔记这种形式可以使作家随心所欲地从一个事件转到另一个事件,能把农奴制度下俄国农民生活广泛而完整的画面,比较随便而自由地纳入旅行或打猎过程中,从而使读者得到更为真实而感人的印象。随着旅行者或猎人的行程,读者也游遍了俄国各地,可以更广泛地反映现实。
《旅行记》和《猎人笔记》在反对农奴制这一点主题上是共通的,但其中的写法、侧重角度、内容等也不尽相同。
(一)讨伐农奴制的檄文--《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
拉吉舍夫在《霍季洛夫》一篇中规划了理想国家的蓝图,历举农奴制的危害,全书也是从这几个方面涉及农奴制问题的。
1.农奴制扼杀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强迫劳动得到的成果少”“对物产和人的增长都是有害的,影响是坏的。”[1]拉吉舍夫从启蒙思想中人性自私出发,说明农民耕种地主的地,果实并不属于自己,所以“种田有气无力,不关心土地会不会荒芜”,而耕种自己的土地时“农民从不吝惜自己的劳动,什么事情都不能使他离开耕作”。如同《柳班》中的旅行者遇到的农夫,平时要留着点劲儿,星期天和晚间才拼命为自己的土地干活。而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不只是人性自私的缘故,而是农夫所说的“在他(指地主)的耕地上,成百只手喂一张嘴,我可是一双手要养活七张嘴,这笔帐你自己也会算的。给老爷干活就是累死了,他们也不说一声谢谢。老爷不缴人头税;无论绵羊、麻布、母鸡或脂油,一样也不能少给他。”[1]11是地主骄奢的生活与农民穷困反差太大,财富分配不均造成农民干活用力不均。
2.农民被迫无休止地劳动,却生活穷困,艰难度日
当时规定地主可以收代役租,这样可以相对减轻农民的负担,而有的地主为了榨尽农民的劳动,坚持要他们服劳役。于是,地主“把农民当作既无意志又无愿望的工具,在某些方面确实是把农民当做现代的士兵。”[1]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前一个地主手里,那些农民是缴纳代役租的,而他却强迫他们为他耕地,夺取了他们的全部土地,按他自行规定的价格强购了他们的全部牲口,强迫他们整个星期天天为他干活,为了使他们不致饿死,让他们在老爷的院子里吃大锅饭,而且一天只给一顿。”[1]67“两手空空的承租人活剥农民的皮,连美好的时光(指夜晚)都不留给我们。”[1]12农民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面包有四分之一是麸皮,四分之一是不过筛的粗粉。我们的许多邻居吃的比这还坏。”农民住的是狭小闷热、摇摇欲坠的矮房里。作者愤怒地质问地主:“贪婪的野兽,永不知足的醉鬼!我们给农民还留下了什么?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抢不走的空气,是的,就只剩下空气了。”[1]-
3.地主的压迫残暴至极,尤其是心灵上和思想上的奴役
地主随意惩罚农奴,“如果他觉得某人偷懒,则根据偷懒的程度用树条、鞭子、笞杖或多尾皮鞭抽打;对其他罪行,例如,偷窃,之一不是偷他的,而是偷别人的,他只字不问。”[1]67地主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府的纵容,“总督本人所受的教育就是贵族对农民有不容置喙的权力这些准则。”[1]75作者评论说“地主的农民在法律上不是人,除非他们犯了刑事罪,才把他们当人审判。”[1]12不仅如此,书中《铜村》、《叶德罗沃》、《扎伊佐沃》等多篇提到,贵族肆意地欺辱农民家妇女的卑劣行径。“贵族是多么厚颜无耻地调戏、侮辱农村姑娘。在这些老少贵族的心目中,农村姑娘不过是生来供他们使唤的姑娘。”[1]
所有这些罪恶,拉吉舍夫说,必将引起农奴暴力的反抗,《扎伊佐沃》中八等文官暴虐的行为导致农民群起而杀之就是例证。“高尚的自由姿态不能打动奴隶们所有的粗野的感情,只能加强、加深他们内心的感受。激流奔腾向前,遇到了阻碍,阻力越大,冲击力就越强,一旦冲决堤坝,那就无论什么也不能阻止它的奔泻了。被我们用镣铐禁锢的同胞就是这样。他们在等待时机,钟声一响,狂暴的行动就将迅速蔓延。我们将在周围发现刀剑和毒药。”[2]因此,拉吉舍夫把俄国人民的性格概括为:“俄罗斯民族是很能忍耐的,能忍耐到最大限度;但当忍无可忍时,则什么也不能阻挡他们做出剧烈的反抗。”[1]68
因为拉吉舍夫的经历,与上层贵族接触较多,对沙皇专制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其批判农奴制进而扩展到猛烈抨击沙皇专制制度。在《斯巴斯卡亚·波列斯季》里旅行者梦见自己变成了沙皇,揭露了宫廷中一切黑暗、丑陋与阴谋,矛头直指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所有恶人中最凶恶的一个”。叶卡捷琳娜二世看到此书后怒气冲冲地批道:“作者存心恶毒……乳臭小儿居然教训老娘……第八十一页全是诅咒、辱骂和恶毒的歪曲,以下各章也莫不如此。”也正因为这本书的批判锋芒太露,深深激怒了女皇,其总评语是“他(指作者)是比普加乔夫更坏的叛徒”,下令禁止出售、印刷,拉吉舍夫则当作要犯被判流放西伯利亚。此后,《旅行记》便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培育了整整一代十二月*人,并且对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首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有过深刻的影响。十月革命后,在列宁亲自关怀下,第一个建立起来的纪念碑就是纪念拉吉舍夫的,正是这位革命作家在俄国人民的革命传统的基础上,揭开了19世纪俄国贵族革命的序幕。
《旅行记》的批判笔锋直指农奴制和专制制度,作者在每篇结尾都有针对性的评论,痛批残酷的地主和无情的农奴制,揭露专制统治下俄国社会的黑暗,这使得全书就像一篇士气高昂的讨伐农奴制的檄文。而当年拉吉舍夫把它送交审查时竟顺利获准出版了,这可以说是对官吏腐化、*府无能的绝妙讽刺。后来在审讯拉吉舍夫时,负责审查的警察局长雷列耶夫苦苦地乞求女皇的饶恕,竟也获释。
与此经历相类似,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单行本竟也同样通过了各级书刊检查。待到书出版以后,官方才开始担心其影响,转手秘密调查得以出版的情况。教育部长在给沙皇的奏章中说,书的大部分故事“明显倾向就是要消灭地主。地主或是被描写得滑稽可笑,或是更多地被谴责得声明狼藉”[2]。批准此书出版的书刊检查官被撤了职,屠格涅夫被借口因写下纪念果戈里的文章而流放到乡下,一年内不准进京城。相比之下,屠格涅夫所受的冲击大大低于拉吉舍夫,这与其写作手法与侧重点有关。
(二)农奴生活的白描--《猎人笔记》
早在《猎人笔记》刚开始发表时,同代人便感到了其反农奴制性质,收成集子发表后更加明显。赫尔岑把《猎人笔记》称为对农奴制度的起诉书。伊凡·阿克萨柯夫说“这是对地主日常生活的一系列进攻,是一排排炮火。”屠格涅夫描写这一切时并没有用粗笔浓墨,没有着意刻画,通过别具匠心的白描笔法,而不是像拉吉舍夫用解释说明来衬托出基本思想。屠格涅夫相信艺术家应该用自己的武器、自己的手段取胜,创造形象无需解释,不能把自己的结论强加给读者。同代人、诗人费·伊·丘特切夫评价道:“对人类的同情和艺术家的感情这两个难以结合的成分竟结合得如此之好,如此妥帖是难得的。另一方面,人类现实生活中最含蓄的部分和对诗情画意的大自然的透彻理解这两者的结合也同样是出色的。”与《旅行记》不同,《猎人笔记》中并没有反对农奴制灾祸的激忿言词,但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毫不勉强地写到的每个细节却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处于被奴役的悲惨地位,以及在道德上高于压迫者的优势。读《猎人笔记》,如同缓缓展开的长幅画卷,一个片段,一段对话,娓娓道来,连在一起就组成了俄国外省各个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对农奴制的痛恨自然产生于读者心头。考察其中有关内容,可以发现以下几方面:
1.农民生活条件差,负担重,受到地主的压迫
在《两位乡下绅士》一篇中,猎人与“非常可敬、好心的”乡下绅士马达瑞·阿帕劳尼奇有一段对话:“我真是弄不懂你,马达瑞·阿帕劳尼奇?这真是罪过。派给农民们住的那些小屋简直都是些又脏又窄的小茅房,旁边一棵树都看不见;连个水池子也没有;只有一口井,而且还不好。你真的就找不到别的地方来安置他们吗?……他们还说你把那一块旧麻田也拿去了?”乡下绅士却回答,“我是一个普通人--我照老规矩做事。在我看,一个人做了主人--他就应该是主人;要是他是农民的话--他就应该是个农民……这是我的看法。”猎人写道:“对于如此清楚而明确的争辩,当然是没有什么话可说的。”[3]这就是乡下农民的生活条件,这就是最普通的乡下地主的农奴观。普通地主可能并不都是穷凶极恶的大坏蛋,但他们也受农奴制观念的束缚,不肯宽厚对待农奴,因为他们把这视为理所应当。
还有各种各样的劳役。“老爷,他可把我们害苦了。两个儿子,老爷,都还没有轮着就给他拉了去当了壮丁,现在他又要把第三个给拉去了。昨天,老爷,又从院子里拉走了我们最后的一条母牛,我的上了年纪的老伴给这位大人打了一顿:这就是他对我们的慈悲!”[3]
农民实在没有办法便只好请求地主减租,《草莓泉》中农民乌拉斯死了儿子,“一个人张罗不了了”便去请求主人减租,可是主人把他赶了出来,他没有办法,他的老婆“这时候一定已经饿得够受的了”[3]38-40。《活尸》中的露克丽雅受了重伤,长年卧床,与世隔绝,当少主人同情她,问她要什么时,“她费了很大的力气激动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出来:‘上帝使所有的人们健康!可是,主人,您能跟您母亲讲一声吗?--这里的农民太苦了--她能不能减掉他们一点租!他们的地不够,也没有好处……他们会向上帝给您祝福的……不过我是什么都不要的;一切我都够满足了。’”[3]
也有的农民被迫干起坏事,《狼》中一个农民偷着砍树被抓后大喊:“饥饿逼着我干了这个”“让我走吧!都是给穷逼的,饿死还是照这样死--全是一样。逼死我一家子--老婆、孩子……一下子把我们都杀了吧。”[3]-
书中几篇都提到了女农奴不幸的爱情经历,而阻挠其恋爱婚姻的都是狠毒的地主。《叶莫来与磨坊主妇》里的磨坊主妇爱上另一个家奴而被逐出主人家。《办公房》里一桩婚姻就因为职员之间在主人面前钩心斗角而被破坏,受伤害的还是那个女孩子,“挨了打,穿上了粗麻布衣裳”。即使是和一位乡下绅士恋爱,也无法把姑娘从女地主的魔掌下救出。(《庇奥托·配绰维奇·卡拉塔耶夫》)
2.地主生活的骄横奢侈,与农民形成鲜明对比
《草莓泉》里土曼讲述已经过世的伯爵“生活非常自在”,“他一请客,我的老天爷!有烟火,马车赶了进来!他们甚至还放了炮呢。单说乐队就有四十人。……他养着情妇!上帝饶恕她们!这群人也是使他破产的原因。……她们每样用品都必须使用全欧洲最贵的!……特别有一位,她的名字叫阿库琳娜……他把我的侄儿送到部队里去了;他把巧格力溅了些在她的新衣服上……她还不知这样对付了一个人呢……”[3]37。
《帐房》是《猎人笔记》中最精彩的一篇,其中社会意义最尖锐、反农奴制度倾向最鲜明有力的。别林斯基听过后不禁说:“好一个讲究的混蛋!”屠格涅夫刻画得惟妙惟肖的这个温文尔雅的农奴主形象后来也引起了列宁的注意。列宁写道:“在我们面前出现一个文明的、有教养的地主,他举止文雅,态度和蔼,有欧洲人的风度……他是那样地人道,竟不关心鞭挞费多尔的棒条是否用盐水浸渍过。他这个地主自己对仆人不打不骂,他只是远远地‘处理’,他不吵不嚷,又不‘公开出面’……真象一个有教养的温和慈祥的人。”①屠格涅夫刻画的这个农奴主就是阿凯第·帕甫里奇·帕诺奇金,“在他的领地里,有很多猎物,有一所由法国建筑师设计的房子,仆役们的服装全是英国式样;他家饮食丰盛……他关心治下农民的幸福,责罚他们--也还是为他们好。”而他的帐房索佛龙则是一个媚上欺下的“畜生”“狗杂种”,他欺瞒主人,折磨农民,已经成为地方一霸了。
3.俄国农民有着高尚的心灵,是俄国的希望
如果说拉吉舍夫的《旅行记》是俄国文学作品中最早以农民作为主人公的,那么,屠格涅夫就是描写俄国农民形象最深刻、最感人的。这是源于屠格涅夫对生活所持的独特见解,这种见解是基于对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心理状况与生活习惯的细致入微的了解,以及对被奴役的祖国的爱,对农奴制的憎恶,对俄罗斯人民美好前景的信念,这是《猎人笔记》的内在感情支撑。屠格涅夫怀着爱和同情心刻画了不同类型的农民。农奴制并未能使他们丧失掉崇高的精神和优秀的道德品质。聪明的霍尔就像苏格拉底,还有幻想家卡里内奇,来自美人米耶恰河的卡西扬,英勇的马克西姆……他们都有着俄罗斯民族最美好的性格特点。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在巴黎出版了,但被任意改名为《一个俄国贵族老爷的回忆即俄国外省贵族和农民的现状图》。法国人的想法很简单,因为《猎人笔记》以揭露农奴制著称,就将其当作证明俄国由于上层贵族为非作歹,农民怨声载道而局势不稳的某种揭露性文件,声称这样的国家必将垮台。但人们在屠格涅夫作品里发现的却是另一回事:屠格涅夫极其忠实地描写了虽然粗野,但却充满道德力量与天赋才智的人民的性格;人们在书中看到了农奴制肆虐猖獗的情景,同时也看到了近期内农奴获得解放的可能。这本书反而使人热爱这个国家,因为小说把它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把人们至今还只知道其表面现象的事揭露了出来。屠格涅夫用这本书报效了祖国。
三、结语
《旅行记》和《猎人笔记》用不同的手法和侧重,分别在18世纪和19世纪担当起反对农奴制的责任。不破不立,拉吉舍夫以旗手的姿态首先冲破了农奴制度的禁忌。而屠格涅夫则通过自己对农民的深入了解,在农民渐将觉醒、农奴制度处于崩溃的前夜,发现了俄国人民解放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拉吉舍夫.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
[2]鲍戈斯洛夫斯基.屠格涅夫[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3]屠格涅夫.猎人笔记[M].黄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TurningWritingintoWeapon:theCriticismofRussianSerfdombyRadishevandTurgenev——AComparisonbetweenTheVoyagefromPetersburgtoMoscowandASportsman’sSketches
ZhangJianhua
(SchoolofHistory,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china)
Abstract:Inthe18thand19thcenturyofRussianhistoryandinthecourseoftheintellectual’sseekingRussianway,thereisathemerunningthroughtheRussianliteraryandartisticworks-fromtheintroductionofwesterneuropeanenlightenment,tothe“goldenage”usheredbypushkinandGogolinthe19thcentury,tothe“silverage”representedbyTolstoyintheearly20thcentury-thethoughtofanti-serfdom,anti-tsaristdespotism.Inbothoftwobooks,TheVoyagefromPetersburgtoMoscow,(hereinafterreferredtoastheTheVoyage)andTurgenev’sASportsman’sSketches.Inbothofthebooks,theauthorsdepictasanoutsideobserverRussianpeasants’lifeandthestatusinruralareasunderserfdom.ThetwonovelsnotonlyaffecttheRussianyouthofgenerations,butarereckonedasthewealthoftheworldhistoryofliterature.
Keywords:Radishev;Turgenev;Russia;serfdom
中图分类号:K.3;I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9--04
doi:10./j.issn.-..09.
收稿日期:-07-12
作者简介:张建华(-),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黑河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俄国思想文化史、中俄关系史、俄罗斯学研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