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波拉《教父》
电影正当黄金时期,因此面临着诸多大是大非的抉择。电影产业蓬勃发展造成了电影逐渐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商品。电影的处女时代已经逝去,那种仍然难以脱离文学经典所影响的电影时代也随之暗淡,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探索。电影大师们为后辈开创了一片天地:希区柯克划定了好莱坞的叙事方法和格调;奥逊·威尔斯探寻时代的选择和电影的技法;费里尼、伯格曼解决电影的结构,哲学和内核;库布里克、塔可夫斯基、安东尼奥尼塑造电影的语言和风格;戈达尔、特吕弗给电影注入诗的灵魂——他们共同赋予电影艺术以生命及意义。然而到了七十年代,电影开始了自由选择,而作为影响选择的因素,一方面是电影的本质,另一方面则是大众的喜恶。在这一期里,将出现这种斗争的痕迹:即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地盘争夺和电影的区域化与全球化的纠缠不清。
下面继续清单:
安东尼奥尼《中国》、科波拉《教父》、伍迪·艾伦《性爱宝典》、伯格曼《呼喊与细语》、费里尼《罗马风情画》、塔可夫斯基《索拉里斯》、布努埃尔《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帕索里尼《坎特伯雷的故事》、贝托鲁奇《巴黎最后的探戈》、《深喉》、《午后之爱》、《足迹》、《马永贞》。
科波拉《教父》
《教父》对于美国电影的意义是独一无二的。在电影具有空前的自由,同时也面对空前的迷惘之时,《教父》的出现就成了塑造新的电影精神的灵丹妙药。
伍迪·艾伦是在七十年代开始活跃起来的导演,后来成为了代表纽约文化的风云人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