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斯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南美自驾游12之玻利维亚
TUhjnbcbe - 2021/4/20 18:47:00


  话说我在年2月17日晚上,到达了玻利维亚的拉巴斯。顺便说一下,之前很久,我一直以为拉巴斯是玻利维亚的首都,事实并非如此,玻利维亚的首都是苏克雷。不过,拉巴斯掌握很大实权,也有很多*府机构都在拉巴斯而不在苏克雷,据我在玻利维亚的导游哥说,因此,拉巴斯和苏克雷差不多可以算是有“世仇”。
  玻利维亚全境的海拔都不低,所以我非常明智的给自己留了一天休息时间,2月18号全天就在酒店睡觉,啥也没干。2月19号才约好了导游哥,出发去看一个在拉巴斯郊区的考古景点。
  早上下楼到了酒店大堂,导游哥已经在等我了。本来,我是可以给他一个“惊喜”的,我们一直只是通过邮件联系,我之前百分之百肯定,他一定认为我是个男的而不是女的,只可惜,刚到拉巴斯的那天晚上,因为酒店的原因,我给他打了个电话,已经把这个“秘密”给暴露了。
  在玻利维亚我一共有过三位导游,从边境送我到拉巴斯的是第一位,今天的是第二位,他叫米格尔,是一位如假包换的帅哥,整个南美行程里的每一位导游,论外貌的话,他排第一毫无争议。
  在欧洲人来到南美之前,这里的本土居民,外表上跟白人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更像亚洲人,黑头发、黄皮肤,而且个子比较矮。从欧洲人来了之后到现在,南美居民就变成有一部分很像白人,另外一部分还是本土居民的样子。比如安妮塔就完全是白人的相貌,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安妮塔曾经讲过,有一次她去欧洲,一个欧洲女人很惊讶她竟然是哥伦比亚人,说这不可能,哥伦比亚人怎么能长成这个外貌,安妮塔回答说,为什么不可能,当初西班牙人跑来哥伦比亚,烧杀抢掠,强奸我们哥伦比亚的女人,所以我现在才长成了这个样子!
  米格尔也是完全像白人的,在玻利维亚,有时候这样的相貌会带来一些小问题,比如说,一次我让米格尔带我去市场买黄瓜,他自己也想买点芒果,但他问了两家都没有买,我问为什么不买,他愤恨不平的回答说“他们给我的价格高的离谱,在玻利维亚,如果你长着一张白人的脸,就经常会被‘fuck(愚弄)’!”。
  尽管如此,无论是米格尔还是安妮塔,也都不得不承认,在南美,看上去像白人的人,基本上都会比看上去像当地土著的人更有钱有地位,比如米格尔,他不仅自己就是旅行社的老板,甚至有一次,我们看完一个博物馆之后,他让我提些建议,因为那个博物馆是他叔叔的私人产业,希望能根据游客的看法提高自身水平。
  言归正传,跟米格尔寒暄之后,上车出发。还得说个小花絮,这一路上,我的二哈曾经三次受了点轻微伤,今天是第一次。如果还记得,之前我就说过,这家酒店停车的地方特别窄,左边是墙,右边有一个柱子,二哈的宽度是将将好能过。结果,早上我倒车出来的时候,光顾了看右边的柱子,不小心就把左边镜子撞到了墙上,所幸车速非常慢,只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磕痕而已。
  在玻利维亚开车,有两件事我印象挺深的,第一件我要没记错,就是这天发生的,是在一个红绿灯的路口,因为拉巴斯是山城,那个路口在一个很陡的斜坡上,我当时是在上坡的一侧,眼看已经变成红灯了,但我如果停车,就会面临一个超级大坡起,于是干脆一脚油冲了过去。这是一次不得已而为之的闯红灯。后来我发现,在一些交通量很小的路口,很多车都会闯红灯直接过,而米格尔对这一行为的解释很有意思,他说这些路口本来不需要有红绿灯,是因为腐败才装的,所以大家根本不按灯走。更有意思的是,刚开始我并没有效仿当地人,总是停下来等,但是没过几天,我也入乡随俗,开始闯红灯,米格尔对此还发了个评论,说我的适应性真是很强,哈哈。
  说话间,我们到了这个考古遗址,在这里我立刻意识到,这位米格尔同学,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导游,因为在这里,他给我讲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他认为玻利维亚的考古都是在胡说。
  关于米格尔的故事以后再讲,我当然没因为他不是专业导游而把他换掉,事实上,我在玻利维亚玩的很开心,他和他的亲弟弟Diego(我不知道这个名字中文该怎么翻译,不过现在我明白为啥佐罗叫Diego了)功不可没。
  今天看的这个遗址叫做“蒂瓦纳科(Tiwanaku)”,我是在进了遗址之后才发现米格尔什么也讲不出来,但也没再想办法去找景点里的讲解员,所以看完遗址之后,我让米格尔帮我问问,是否能买到任何关于这个地方的书。所幸,还真有,而且是在景点办公室里卖的“官方版本”,还有英文的,立刻拿下。至今我还在后悔,当时有一本是西班牙文的,讲那个时候的炼金技术,我因为看不懂没有买,但其实不仅可以用翻译软件来看,更可以送给安妮塔,让她看了之后讲给我听,尤其哥伦比亚也有很不错的炼金技术,安妮塔还可以对比出其中的相同和差异,这会是一件相当有意思的事情。只可惜,那个时候没想到这些,现在只希望,当我有机会再去那个遗址的时候,那本书还能买到。
  现在,我写出来所有关于这个遗址的信息,全都来源于我当时买的书,我刚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把它大概看了一遍。
  在讲任何关于这个遗址之前,先看两张照片吧,不是实物,是景点里看到的照片,第一张是这里很著名的“太阳门”,同时上面还有这个遗址的名字、世界文化遗产的标识等等。第二张照片,如果是跟我一样对这类废墟特别感兴趣的人,大概能看出来,这个遗址的建筑结构,也跟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是有关系的。


  蒂瓦纳科,开始于公元前年,终结于公元年。在这将近三千年的时间里,蒂瓦纳科的发展被考古学家们分成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公元前年到公元45年的“村庄阶段”,公元45年到公元年的“城市阶段”,和最后公元年到公元年的“膨胀阶段”。跟很多帝国或者文明一样,蒂瓦纳科正是因为过度的扩张,加上一些天灾人祸,最终趋向了灭亡。
  最初,是因为的的喀喀湖周围良好的气候条件,吸引了一些游牧民族来到这里,并且定居了下来,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村庄,然后是城市,最后成为一个文明的中心。
  按照这本书里所写,当时蒂瓦纳科曾经拥有相当发达的农业、畜牧业、科技、建筑和艺术等等各方面的成就。比如说,现在在玻利维亚,有三百多种不同的土豆,两百多种不同的玉米(这段我有点存疑,也许米格尔并不是完全错误的,真的能有这么多不同品种吗?),而这些品种正是当时蒂瓦纳科运用嫁接、杂交等技术逐渐培养出来的。还有我以前就曾经说过,在任何建筑系统里,下水道是最为重要的,看一个城市遗址的文明程度有多高,只要看它的上下水系统就一目了然了。在蒂瓦纳科有非常好的下水系统,据这本书所说,目前发现的遗址里,下水道使用了2%的倾斜度来确保排水的顺畅,而这种设计一直沿用至今。
  随着农业的发展,畜牧业也开始发展起来。必须要提的一种动物,我不知道中文名字或者学名叫啥,我只知道它名字的发音是“拉马”,当然它并不是一种马,而是一种有点像是羊驼的动物(或者它就是羊驼的一种)。到现在我已经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听到了“拉马”这个名字,但是在玻利维亚,这种动物无处不在,无论是吃饭,看博物馆,看岩画,甚至是在路上开车,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正是这种动物,或者应该说是这一类动物(因为有好几个名字,都是类似的动物,至今我也分不出它们到底谁是谁),从蒂瓦纳科那个时期就逐渐具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毛可以用来制作纺织品(如果还记得,前几集里有个世界上针脚最细的纺织品,当时我写着是用骆驼毛制成,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拉马”的毛),它的肉是当时最主要的食物之一,它的骨头被用来制成工具、手工艺品、乐器等等,同时它们还承担了运输、旅行和日常劳动等各项工作。
  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之后,必然会开始的就是科技的发展,从蒂瓦纳科进入城市阶段之后,出现了大量宏伟并且精致的建筑,随着城市和文明的扩张,也修建了很多四通八达的道路。工业、天文学和医学都逐渐发展起来。在这本书里说,有些考古学家认为,蒂瓦纳科是南美洲第一个进行了工业革命的文明,但它并没写出任何证据或者事例来证明这一点。
  关于天文学的发展,书里只写了那个时候的人们已经知道一年有天,知道春分、秋分、冬至和夏至的规律。此外,那个太阳门,上面的花纹被认为代表着当时的天文学知识,但没有任何具体解释。
  关于医学,书里写那个时候的人们懂得草药学,会做颅骨相关的手术,甚至还提到了“奎宁”这个词,对此我有些惊讶,因为我以为奎宁是一种抗生素,问了度娘才发现我是大错特错了。按照度娘所说,奎宁还真是南美洲的人最先开始使用的,是一种被称为“金鸡纳树”的树皮制成的,主要用来治疗疟疾,而奎宁这个词在秘鲁语言里就是“树皮”的意思。
  说起秘鲁,那本书里还写了个信息让我有些惊讶。如果还记得在秘鲁首都利马附近看的那个印加古城,有个博物馆,里面讲过一个叫做“Wari”的古文明,存在于公元年到公元年,可能是秘鲁最重要的文明之一。可要按这本书里写的,这个“Wari”竟然就是蒂瓦纳科的扩张产物,对于这一看法,不知道秘鲁人有何感想,但仅从时间跨度来看,倒还真是很吻合的。
  蒂瓦纳科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似乎跟整个南美洲大陆的本土文化差异不大,也有三层世界的想法,秃鹰、豹子等动物具有类似的象征意义,有宗教首领和世俗首领等等。但我一直没弄明白,不仅是蒂瓦纳科,也包括整个南美洲的各个部落文明,他们的社会结构,是否也像中美洲一样,是类似于“共产主义”的,即大多数人不拥有自己的私人财产,没有太多的个人自由,一切都是以一个集体来进行。在中美洲,我曾经获得过一些相对比较明确的相关信息,但在南美,关于这个问题,一直非常含糊,没有任何一个人告诉过我任何明确的信息。
  按照我买的书里所写,蒂瓦纳科疆域最大的时候,向北涵盖了秘鲁的部分领土,向南包括了阿根廷部分领土,正是这种疆域的扩张,导致了各种问题,又有一些自然灾害,造成粮食的缺乏,加上其他部落的攻击等等,蒂瓦纳科最终彻底瓦解了。正应了中国的老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蒂瓦纳科之后,出现了很多很多小的部落,各自为*,一方面延续着蒂瓦纳科的部分文化和科技,一方面也发展出各自的不同,直到西班牙人的到来,所有这一切再次被终结为止。
  以上这些,来源于我买的书。但是,从我小时候,听说过玛雅文明的各种神秘,什么月亮背面图之类的,当我第一次到了墨西哥,真正看到了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之后,却发现,其实他们的文明在各方面都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南美洲似乎要比中美洲略微好一些,可是在科技方面,我仍然没有看到任何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他们确实具有过较高的水平。
  还有一点,是从昨天我开始写这篇游记时才逐渐意识到的一个问题。从哥伦比亚开始,有炼金技术是非常明确的,那个时候金子是身份的象征,权贵们浑身上下带着各种金饰品,而且还有金铜合金、白金制品等等,可我似乎并没看到太多用金属制成的工具。然而在世界上其他各大文明中,发展趋势无一例外是“石器、青铜、铁器”,金属工具的应用,从各个方面大幅提高文化水平。包括近现代的工业革命,度娘都会说“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可是为什么在中南美,似乎并没有出现这样的发展过程呢?
  还有关于“车轮”的使用,在中美洲是很明确的,直到西班牙人来之前,当地原住民从没有使用过轮子。尽管有很多种说法,说当时的宗教认为圆形是神圣的,因此不能被当做工具来使用,但我个人的看法一直是,没有使用轮子就是因为没想到使用轮子的这种方法。在我看来,这并不奇怪,这些看上去似乎顺理成章的事物,都是靠有创意的人想到了,才变成了顺理成章。很多事情,想到了不一定能做到,但没想到就一定做不到,而没想到,不见得是因为有多复杂,只不过是因为想象力不够而已。嗯,我又跑题了,其实是想说,现在我并不确定南美的原住民是否使用过轮子,回想起来,似乎没看到过任何跟轮子有关系的文物,这是个很大的疑团,也是一个当时我为什么没想到去弄清楚的事情,等下次再去南美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些没想到的事情弥补回来。
  好了,我码了太多的字,这已经像是一篇幼稚的论文而不像是一篇游记了,现在言归正传,翠花儿,可以上照片了,照片来源,蒂瓦纳科遗址里的博物馆。


  从刚才那些照片的拍摄情况,都能看出来拉巴斯的海拔不低,明显是脑缺氧之后的产物。而且,介绍文字也拍的一塌糊涂,最主要的问题是对不上号。我现在只知道,前面第二张照片里的可能是“香薰炉”,第三张里的,大概是用来点蜡烛的,而且这蜡烛还是用“拉马”的油脂做成的,这是拉马的又一种作用。
  下面这些照片里的东西,似乎都是“礼仪花瓶(CeremonialVase)”,这个名字来源于我那本书里的直译,感觉上大概就是在各种宗教仪式上使用的容器,不管是放花儿还是放什么。必须说,这些东西,也包括前面那组照片,风格上确实跟之前看到过的都不太一样,应该是蒂瓦纳科的特色吧。


  这个头骨没有任何介绍文字,但我看着很像是包括在中美洲也都有的一种风俗,从孩子刚出生时开始,就用类似于中国过去女人裹小脚的方式改变头骨的形状,为了达到与众不同的目的,彰显其人的地位。这样的行为一般都发生在权贵身上,普通人很少会这样做。


  这个也不知其详,看着像是一个墓葬,跟之前在秘鲁看到过的那些墓葬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是博物馆里的照片,可惜不知道实物在哪里。


  还记得这集最开始的那两张照片吗,其中我说能看出来跟春分、秋分有关系的那张,这位仁兄大约就是里面的主角。看他身上的花纹,都具有各种宗教含义。


  博物馆这就看差不多了,其实是因为,不算太过于丢人的照片就这么多,最后用这个复原图收下尾,接下来就要真正走进这片遗址,去体会一下时间这把杀猪刀的功效了。


  这是进入遗址区域的大门,应该是按照当时的风格仿造的。


  我发这张照片,是因为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想起来一件让我觉得很好笑的事。故事是这样的,有几个人,去某个东南亚国家玩的时候,就因为在超市门口看到一个类似于这张照片里那个各种“禁止”的牌子,上面写着禁止带枪入内,结果把他们给吓得,直接跑着回了住处,东西都没敢进超市买。我是真心不理解,人家说的是禁止带枪,又不是说建议带枪进入,这有啥好怕的呢,还怕成了这样,而且,他们是好几个大男人,哎呀呀,哈哈哈,简直是要笑死我了。


  进了大门之后,沿着这条路往里走,右边那个山丘一样的隆起,是个类似于金字塔的建筑,遗址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想看清金字塔的现状,需要俯瞰才行,通过照片不容易看明白,看下这个示意图吧,简介文字里写着说,这个金字塔曾经有七层高,是在不同时期逐渐建成的。从金字塔的顶端可以同时看到一座名为“Lllimani”的雪山和的的喀喀湖,曾经有用砂岩建筑的双层围墙的房子,后来在殖民时期,遭到了寻宝猎人的破坏。这座金字塔一直到蒂瓦纳科晚期都使用的很频繁,直到最后才逐渐被废弃。


  开始爬金字塔之前,先来张风景照,我一直特别喜欢高海拔的云,虽然这张照片并不太能体现。


  顺着台阶,我们走上了这个曾经有七层高的金字塔形建筑。


  这些大约就是简介牌子上说的,用砂岩修建的,有两层围墙的房子。


  这两张照片,我已经不记得是不是在金字塔上面拍的了,但这不是重点。如果还记得,在秘鲁的昌昌古城,有种蛮重要的阶梯形图案,我当时说,直到现在,玻利维亚还在使用一种相类似的,但是全封闭菱形的阶梯图案,就是这块大石头上这样的。


  这个,不知道当初的功用是啥,那些方槽,是曾经有柱子在里面吗?


  还记得最开头那两张照片吗,这是实景,我也趁此机会合影留念一下。


  这就是那个著名的太阳门,因为门上有一个“太阳神”的图案而得名。在那本书上说,太阳门上的雕刻体现出当时的天文学知识,说实在的我是真没看出来,下次再去的时候,争取能找到一个懂行的人给好好讲解一下。


  我已经忘了这块石头上的洞有啥门道,应该是当时米格尔给我讲了些什么。在那本书上说,有某处的一块石头顶端有孔,能起到助听器的作用,把耳朵贴在孔上去听,能听到很遥远的声音,不知道是不是这个。


  在这个遗址里,有很多这样的石像,都是浑身上下刻满了各种花纹。


  地上这个像十字架形状的凹槽,不知道是干啥的。


  类似于太阳门那样的东东也有不止一个,只是都比较简陋,比如这个,上面也刻着有图案。


  插播一下这只鸟,当时拍它,是因为怎么看都觉得这是一只海鸥,可这里也不靠海呀。


  这是一个挺独特的建筑,一圈墙里是一块空地,有几个人像形状的石碑,最独特的是围墙上的人头雕刻,有很多。我们刚到这里的时候,有个旅游团,人家的导游巴拉巴拉的讲了好多东西,看的我颇为眼馋,罢了罢了,等下次去的时候吧。


  至此,遗址部分就看差不多了,用这张遗址复原模型的照片来做个收尾挺合适,而且这张照片实际是在一个放置蒂瓦纳科很多石像的展厅里,那个展厅彻底不让拍照,所以连半张照片都没有,只有这模型是在展厅门口放着的,这才得拍了个照片,放在这里,也算是对这个展厅留个记忆了。


  从照片时间上看,我们在石像展厅里大概待了有一个小时左右,这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先去买了书,除了在景点办公室里买了官方版本的,还在纪念品商店买了另外一本讲各种石头上花纹的书,但是至今都还没看过。
  买完书去吃午饭,就在景点旁边的一家餐厅里,好像也是这附近唯一一家餐厅。当时我们很明智的把车从停车场开到了饭馆门口,因为我们刚进饭馆就开始下雨了。
  这家的饭挺好吃,但在这儿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饭菜,而是一条流浪狗。外面在下雨,这只狗一直坚持不懈的要进屋来,每次只要有人开门,它就会跟进来,然后被饭馆的主人轰出去,如此往复循环。狗的执着令人莞尔,而饭馆主人倒是让我相当的敬佩,他其实很无奈,因为这条狗确实又脏又臭,每次他用貌似相当激烈的方式把狗轰出去,但并没有一星半点的可能会伤害到狗,大概正是因此,这条狗才敢于如此的执着。可惜,我没拍这条狗,也没拍这个过程,但只要我看到这家饭馆和饭菜的照片,我就会想起这件事。


  吃完饭,雨正好也停了,下一站是附近的另外一处遗址,那地方还没有进行过任何考古发掘和研究,95%以上的东西都还深埋地下。
  出发之前,再让我家二哈露个脸,这条路往前一点,左手边就是买书的景点办公室,继续往前走是几个纪念品商店,再往前是景点入口,停车场就在入口的斜对面,我们吃饭之前就是从那里把车开了过来。


  另外这处遗址开车五分钟就到了,我现在忘了,这边是不用买票,还是用刚才的票就可以,总之是有铁丝网的栅栏和一个大门,车停在大门外,然后就直接走了进来。
  我记得米格尔好像说过,这片遗址被认为是蒂瓦纳科早期的建筑,也就是公元前到公元45年这个时期的,这样一来,下面第二张照片里跟基督教十字架非常相像的那个雕刻就变得很有意思了。可是,在当时我也看着那个图案像基督教的十字架,现在我却觉得,这分明就是闭合菱形阶梯图案的简化版本,用上一千来年的时间,从一个阶梯变成多个阶梯,这应该是说的通的吧。


  在遗址里晃荡的时候,我试着拍了几张略微有些逆光的照片,可惜效果并不是很好。


  看完遗址,我又拍了好半天花儿,这种紫色的花很好看,但是非常难拍,当时的光线很合适,但这个花的形状实在太难构图了。


  最后我终于放弃了,实在是拍不好看,于是我们离开这里,开始返回拉巴斯。从这之后一张照片都没有了,导致我现在完全想不起来回到拉巴斯之后都干了些啥,吃了什么样的晚饭。
  这集就这样结束吧,结束照还是一张花儿,虽说拍的确实也不咋样,好歹比前两张要强点。另外,再来个下集预告,第二天我们去走了玻利维亚相当著名的“北永加斯公路”,也叫作“死亡公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美自驾游12之玻利维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