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见:《“卡通王国”——秘鲁安第斯文明特展回顾(上)》
接下来要介绍的莫切文化(MocheCulture)是这次展览的重头戏,有接近一半的展品都属于这个时期,从公元年持续到年,对应中国魏晋南北朝至唐中期。莫切人生活在秘鲁北部沿海地区,建有金字塔、太阳神庙、月亮神庙等大型建筑,在制陶、金属加工和纺织等领域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展品还是以陶器为主。莫切陶器不仅造型生动、色彩鲜艳,而且题材非常丰富,有祭司、武士、战俘、农民、渔民等人物,有鱼、蛇、猴、鸟、鹿、驼、蜥蜴、海狮、蝙蝠、豚鼠等动物,有木薯、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有战争、祭祀、狩猎、捕鱼、耕地、酿酒、冶金、奏乐等各种场面。通过这些题材丰富的陶器,我们得以窥见莫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来自利马博物馆的蜥蜴形陶瓶,瓶身是一只准备跳跃的蜥蜴,背部镶嵌海菊蛤贝壳。在莫切艺术中,蜥蜴有时代表太阳神、有时代表死神,反正地位还挺崇高。
↑来自秘鲁拉斯哈卡斯神殿群博物馆的生死相依场景陶瓶,这件陶器描绘了一对夫妻,即使一方已经死亡依然亲密无间。从凹陷的眼睛、被腐蚀的鼻子和暴露的牙齿等细节可以看出,左边那人已经死了,但他还保持一个吹奏排箫的姿势,戴着象征身份的头饰和耳饰。旁边那人搀扶着死者,两人似乎仍在进行着超越生死的交流。
↓同样来自拉斯哈卡斯神殿群博物馆的木薯形陶容器,描绘了一个身体是木薯的神话人物,而木薯正是莫切人的主食之一,这种农作物原产于美洲,后来才传入非洲和亚洲。
事实上,很多我们今天见怪不怪的农作物都来自美洲,16世纪后期由西班牙人带入他们在亚洲的殖民地菲律宾,再由菲律宾传到南洋各地和中国。木薯、番薯、马铃薯、玉米、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还有菠萝、番石榴、番荔枝、木瓜、牛油果等水果,以及我非常爱吃的腰果——明朝以前的古装片要是出现上述食物那绝对是瞎编的。很多小说也会犯这种错误,像背景设置在宋朝的《神雕侠侣》中有杨过在山坡上看到一大片玉米地、还去摘了几根充饥的情节,这肯定是不对的,当然,本来也不可能要求武侠小说完全符合历史了。
明清时期引入美洲的农作物,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尤其是木薯、番薯、马铃薯、玉米这些耐旱(好种)且淀粉含量高(容易填饱肚子)的作物,在抗灾救荒上发挥了巨大作用,饿死人的情况开始显著减少——没错,中国古代的饥荒不是开玩笑的,随便来点什么天灾就可能饿死一大片。明初全国人口大概万,到清中期人口已接近4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短短几百年间人口翻了五、六倍,主要原因就是大量美洲农作物的引入。
↓这个持杯男子形陶罐看着线条简单,但无论男子的表情还是动作都非常生动,莫切工匠很善于捕捉人类形态的细微差别。这件陶器塑造了一个腭裂且鼻子变形的男人,安第斯山区的原住民似乎对残疾人有一种特殊的尊重,尤其在莫切文化中,残疾人被认为与祭司一样具有特殊的能力,这再次体现了萨满教对安第斯文化的影响:萨满(巫师)一般从身体残疾、精神错乱、疯疯癫癫的人中选择。
↑来自拉鲁克博物馆的神人形陶瓶,神人自然有不同于常人的外形,像上面这位,露着大型猫科动物才有的大尖牙。前一篇文章也说过,美洲虎之类的大猫在安第斯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祭司“出神”就是要变出一张大猫的脸。此外猫头鹰也是莫切人很尊崇的动物,上图神人戴的头饰就是一张猫头鹰的脸。莫切人将夜间出没的猫头鹰与死亡(阴间)联系在一起,常以自然或拟人化的形象出现的莫切艺术中,一些学者认为,猫头鹰是莫切文化的主神。
↓这个祭祀场景陶瓶乍一看萌丑萌丑的,其实内容很惊悚,表现了莫切人进行山祭的场景。莫切人崇拜山脉,相信众神灵居住在大山里,要定期向山脉献祭,重点是,要用活人献祭......下图躺在山脚的都是尸体,都是祭祀过程中被抛下来的战俘,只有中间那个戴着精美头饰、正襟危坐的家伙还活着,应该是这场祭祀的主持人。
↑来自秘鲁中央银行附属博物馆的船形陶瓶,这艘船像一条金枪鱼,坐在上面的人有凸出的尖牙和眼睛,这位是海神,海神一前一后两个被绑起来的、赤身裸体的男性是用来献祭的。莫切人相信,远离海岸的岛屿上住着死人和夜神,海神在协调活人和死人世界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所以不仅要祭山,也要祭海。
几件黄金制品:
↓这个黄金头饰是用来装饰统治者皇冠的,人脸两边各有一个神秘的生物,猫头、鸟背、长尾,被称为“月亮龙”,整件装饰品可能就象征着月亮。
↑一个黄金响铃,是以圆形金属片制成后再折成两半形成的,位于中心的神明被称为“斩首者”,一手拿刀、一手拿战利品,边缘的八个小球是空心的,里面有坚硬的小东西,一摇就会发出响亮的声音。
↓这对武士纹金耳饰互为镜像,耳饰上的武士一手拿权杖,一手拿盾牌和飞镖,小人书一样的画风,金子上有红色朱砂彩绘。
是不是觉得这对耳饰很大?事实上当地人将大耳朵视为美丽、高贵的象征,不仅耳饰大,耳洞也会打得很大,耳洞越大的人地位越高。
↓再来看一个莫切文化中的武士形象,武士形陶瓶,莫切立体陶瓷艺术的典型代表,跪着的战士戴着精致的头部装备和巨大的耳饰,手持方形盾牌和木棍,棍子应该是陶器烧制完成后才插进武士手里的。
↑莫切社会推崇武士的英武和凶猛,大量武士形象的陶器是莫切文化的一大特色,像上图这个鸭形黑陶容器也是一只扮成武士的鸭子,拿着武器、一脸严肃,仿佛随时等待着战斗的召唤。但毕竟是一只鸭子嘛,扁扁的鸭嘴和凶巴巴的神情,很有反差萌的效果。
↓武士们打赢了就会抓战俘回来,这个裸体囚犯形陶罐就表现了一位从战场上带回来的战俘,其巨大的耳饰表明此人应该地位不低。但地位再高也没用了,联系到上面的展品,他被用作祭品的可能性相当大。考古学家对当作祭品的遗骸进行过检测,发现他们都是年轻、健壮的成年男性,很多人还被肢解,可能是为了给神灵提供尽可能多的鲜血。
↓这个战士与俘虏纹陶瓶同时展示了武士和战俘的形象:战俘被扒光衣服,双手绑于背后,脖子套上绳索,被武士押解着去做祭品,战俘的表情显得弱小又无助,太惨了太惨了。
接下来换个轻松一点的题材:性生活。在莫切文化中,性生活不是什么禁忌,莫切人将其视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在陶器中予以直接展现。下图右边那座就是一个交媾场面陶瓶,仔细看会发现被压在下面的女人怀里还抱着一个婴儿,啊,就不怕一不小心压到宝宝吗?
左边那个陶瓶的介绍就不够直接了,标签上写的是:面带微笑的男子陶瓶,其实也是一个性行为的场景,只是姿势不同,换个角度会看得更清楚:
我看这两件十八禁陶器时,听到旁边两个女生在讨论:“面带微笑的男子......这男人笑得好诡异啊!”“看起来笑得很开心。”我心想:那是,明显爽到了啊......
这件陶瓶也表现了莫切人的阳具崇拜,从这一点能看出莫切显然是个父权社会而不是母系社会,对阳具的崇拜是父权社会中非常普遍的现象。
↓有性就会有生育,这个分娩场景陶瓶是我第一次看到的、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分娩的文物,两个助产士,一个从背后抱住产妇,一个蹲在产妇前协助分娩,产妇精疲力竭的表情刻画得非常逼真。
与莫切文化同时代的其它安第斯文明还有几个,虽然名气和影响力没有那么大,但也值得一提。一是雷瓜伊文化,公元前年至公元年分布于秘鲁北部,时间跨度比莫切文化还要长。目前考古学家对雷瓜伊人的生活情况依然知之甚少,只知道雷瓜伊文化和莫切文化有点像,也有很多描绘武士的陶器,下图这件容器描绘的仪式场景也与莫切文化的陶器有着相似的风格:
↑来自秘鲁中央银行附属博物馆的祭拜祖先场景陶容器,是这次展览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展品之一,小人们一起举杯的姿势太萌了,看起来像一套手办似的,越看越喜欢。
二是加伊纳索文化,公元前年至年,与莫切文化关系密切,二者甚至在数百年间拥有共同的领土和定居点,但加伊纳索文化不仅出现更早,与莫切文化也很不一样。与莫切文化相比,加伊纳索文物的艺术风格更简洁也更抽象,似乎更专注于表达情感、氛围而不是具体的人物,像下图的陶瓶,人物的脸部并没有得到逼真的呈现,不像莫切的雕塑,五官和脸部线条都刻画得清清楚楚。
↑出土于秘鲁北部沿海维鲁河谷的双联陶瓶,经过了精细的抛光处理,表现了一位正在演奏排箫的音乐家,虽然没什么表情,但抓住了脸颊肿胀这一主要特征。排箫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安第斯民间传统乐器,历史悠久,在今天安第斯山区的节庆活动中依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公元年左右,莫切人所在的地区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极端天气频发,一系列严重的自然灾害给莫切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最后使莫切社会彻底坍塌,盛极一时的莫切文化从此衰落。也是在莫切文化晚期,安第斯山区发生了大面积的人口迁移,多地陷入多文化和族群势力并存的混乱局面,小国寡民的状态被打破,战争与扩张随之而来。
迪亚瓦纳科文化(TiwanakuCulture),得名于玻利维亚西部最大城市拉巴斯以西72公里处、喀喀湖东南20公里的迪亚瓦纳科古城遗址,著名的太阳门就在这个古城遗址中,每年春分、夏至太阳都能准确的沿太阳门门洞的中轴线冉冉升起,体现了迪亚瓦纳科人的天文观测水平。迪亚瓦纳科文化的存续时间大概是公元年至年,对应中国魏晋南北朝至北宋初期,是当时安第斯南部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中心。
↑来自佩德罗德奥斯马博物馆的肖像彩陶容器,与莫切文化一样,注重描绘具体真实的个体。上图的男子,留着胡须,似乎还画了眼线,头戴一顶精心装饰的帽子,一边突起的脸颊显示他正在咀嚼什么,可能是古柯叶之类的致幻剂。
↓这个双羊驼头形铜斧头既体现了迪亚瓦纳科人的青铜冶炼技术,又表明羊驼对当地人的生活非常重要。驼类与战士和刽子手有关,在艺术品中具有羊驼特征的战士通常一手提着敌人首级、一手拿着斧头,这把具有双羊驼头的斧头可能也与这一习惯有关。
在秘鲁中南部高地、迪亚瓦纳科人的地盘以北,占主导地位的是瓦里文化(WariCulture),公元年至年。瓦里人进行过两次大规模扩张:第一次带有较强的宗教色彩,综合纳斯卡等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宗教;第二次则是军事征服。
↓这件美洲驼形彩陶器皿体积较大,来自纳斯卡山谷的帕切科遗址,在这里许多用于祭祀的陶器被故意摔碎,用于大型、重要的仪式,并以大量陶器的毁坏和埋葬为结束。这类羊驼造型、顶部开口的陶壶是瓦里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彩陶器之一,驼类雕像是最适合供奉给神灵的祭品之一。
↑一个圆滚滚的彩陶餐具,但彩陶上的男性并没有挺着啤酒肚,还身穿束腰外衣与短裙,这类束腰外衣在瓦里地区非常有名。
公元10世纪初,华夏文明进入宋辽时期,而此时的安第斯山区在经过了数百年的群雄争霸后,社会形态逐渐从松散的部落、联邦发展为*治统一的国家,安第斯文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未完待续)
林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