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斯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新疆每一粒沙子都在讲述千年的故事
TUhjnbcbe - 2021/9/29 1:45:00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index.html

丝绸之路:在英文中,“丝绸”这个词叫“silk”,而在古代,希腊、罗马人则称东方的中国为“赛里斯”国,把中国人叫“赛里斯人”,而“赛里斯”一词是“丝”的意思。

汉代丝绸之路分南北两道,分岔点在楼兰:

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尉犁县)、龟兹(今库车县)、姑墨(今阿克苏市)至疏勒(今喀什市);

南道自鄯善(今若羌县),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县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市)、莎车至疏勒。

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至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

由此西行可至大夏(今阿富汗境内)、粟特(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

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印度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口)。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

丝绸之路东面的起点是西汉长安(今陕西西安)或东汉的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

早在汉唐以前就已形成、因路段艰险、行旅较少而鲜为人知的“天山道”,路线是:

自吐鲁番向西经托克逊、阿拉沟、巴伦台、乌拉斯台、巴音布鲁克、那拉提、新源、巩留至伊宁,然后沿伊犁河西去,经伊塞克湖至中亚。15世纪明陈诚出使西域和波斯国使团来中国走的即是这条道。

草原丝绸之路:东起阴山,经蒙古高原偏向西南翻越阿尔泰山进入阿勒泰草原,沿乌伦古河、额尔齐斯河西行,经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萨克斯坦丘陵,越中亚平原到黑海。唐至辽、元,此道为商旅往来络绎的通道,唐诗人岑参、元使臣刘郁、长春真人丘处机等也留有足迹。

“丝绸之路”一词是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提出的。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带(即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费尔干纳盆地为中心的地区﹚、西部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和主要动力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德文作Seidenstrassen,英文作theSilkRoad)。

今天的人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比19世纪的认识要丰富得多,人们都知道,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丝绸贸易的商路,而且还是东西方之间*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见李希霍芬的《中国》、斯文·赫定的《丝绸之路》等)

塔里木:Tarim,古突厥语,原意:农田,农业;另一种意思是:随意流动、奔跑;引申意为:“脱缰的野马”;“塔里木”一词在古突厥语中还有“(注入湖泊、沙漠的)河流的支流”的意思,史书称其为计戍水、葱岭河,《汉书·西域传》所称“南北有山,中央有河”,就是指的塔里木河。

塔克拉玛干,Tekelmakan”,古突厥语,原意:(沙漠)底下的家园;

另一种意思是:(埋在)沙漠里的城堡;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东西长约公里,南北宽约公里,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仅次于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为世界第二大沙漠、中国第一大沙漠。

过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的维吾尔族百姓称塔克拉玛干为“埋葬在沙漠中的古堡”,如果没有这些古堡,人们就不会不事生产地进去寻宝。

楼兰:

一,冯承钧认为罗布泊古称牢兰海,楼兰一词来自于此;

二,《水经注》提出的楼兰城名来源于国名;

三,表示“土地”、“城市”,产生于古印度语的Kroraina(该文字出土于楼兰古城)。

楼兰之名最早见于汉代,现楼兰遗迹为西汉以来的遗存。魏晋时期,楼兰曾是中原王朝西域长史的治所,该设置一直到十六国前凉时期。约在4世纪中叶,楼兰城神秘废弃,以后漫成一片茫茫沙海。

辛格尔(疑为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山国国都):蒙古语,“男性(居住)的地方”。

辛格尔细石器遗址位于库鲁克塔格山南麓辛格尔村西一座沙丘上,20世纪30年代中期和50年代初,先后有瑞典的贝格曼和中国学者王永炎在此进行调查,贝格曼曾发现余件石器和陶片共存,并见灶址。

辛格尔遗址的细石器中有锥状石核,石器以石片器为主,主要有刮削器、石刀、锥钻等;同时发现少量残断的石磨盘和石杵,辛格尔遗址的细石器中以加工精致的桂叶形和叶形石镞最具特征。辛格尔遗址的年代与阿斯塔拉细石器遗址的年代大致相同,属新石器时代。

辛格尔细石器遗址所属为汉墨山国地,今为罗布荒漠一几无人居住之地,偶有牧羊人路过或歇脚。

米兰:即今新疆兵团农二师36团团部所在地米兰镇。

许多古书中都有从敦煌(玉门关)至鄯善(楼兰)经过密兰的记载。这个密兰就是今天的米兰。密兰的意思据说是蒙古语“米勒”音译。问了许多蒙古人,回答,“米勒”是“马”的意思--很久以前,这里曾是蒙古大军驰骋的疆场,马自然就是驰骋的象征了。

年12月,斯坦因考察米兰古城时,在一座土坯佛塔的回廊内壁,无意中发现了一组保存相当完好的东西合壁的有翼天使画像,从而轰动了欧洲文化界,米兰古城成了丝路东西文化交流的佐证,因而享誉全世界。

米兰古城遗址主要由古戍堡、东大寺、西大寺三部分组成。

米兰古城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建筑式样和艺术风格,是新疆早期佛教的典型。古城出土有大量吐蕃文木简及兵器、漆皮甲片、粮食及毛、丝织物。古城范围东西绵延约7公里,南北宽5公里,其间有多处佛寺、佛塔分布,还发现了汉代的水利工程和屯田遗址,这里灌溉渠系纵横,布局合理,体系完整,屯田规模广达0公顷。在古戍堡东南2公里处还发现有汉代居住遗址,遗址中抛散着青、白玉料,陶片遍地。

小河(古墓地,位于国道阿拉干以北罗布沙漠中小河的干河床附近),汉语

喀拉库顺:Kalakuxun,湖名,即今天的罗布泊及其周缘湖,为罗布人对罗布泊和喀拉库顺湖的总称。其含义有三:

一是蒙古语说,其意大致为“地域”,斯文赫定、斯坦因等西方探险家在此探险后认为;

二是维吾尔语说,其意为“黑部队”、“黑娄部落”(见《若羌县地名图志》),据西域地理学者杨镰解释为:过去的喀拉库顺岸边居住有黑娄部落;

三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探险学家黄文弼解释喀拉库顺疑为“黑泥海子”(见《罗布淖尔考古记》)。

罗布泊又称罗布淖尔,罗布,为古突厥语“聚水之地”,淖尔,为蒙古语:湖、湖泊之意。

历史上,罗布泊曾被称为坳泽、盐泽、涸海、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辅日海、临海、纳缚波等,元代称罗布淖尔,今称罗布泊,在今若羌县东北部,年彻底干涸。(更多信息可见斯文·赫定的《罗布泊,游移的湖》、《罗布泊探秘》等。)

阿不旦:罗布人曾经的行*中心,位于罗布泊北岸,上世纪20年代罗布泊水位下降不适宜罗布人居住后,罗布人开始向南、向西退却四散,阿不旦被淹没于沙海中。

阿不旦的含义很难解释。在兵团36团米兰镇,现居住的从罗布泊出来的热合曼老人解释为:“水草丰美的地方”。据杨镰解释,“旦”同中亚语言“斯坦”,即“地方”之意。

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乘船从水草丰茂、动物成群的塔里木河下游紊乱的河道前往罗布泊,途中经过了一个个外界人从未涉足过的、更不为人所知的罗布人渔村,当然普先生更不知道这群人就是被后人所称的“罗布人”。

普先生在他的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对阿不旦和那群罗布人的感受:一个守着陈旧的世外桃源、不知谁是皇帝、不关心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世代厮守那片自己的水域、甘愿寂寞而又心安理得的人群,普先生说,阿不旦是一个“与塔里木社会脱节”的社会,一个远古时期的“活化石”。


  海头(古城,即罗布泊南古城,在楼兰古城西南48公里),汉语,因其位于罗布泊南,罗布泊在古时称“牢兰海”等,故名。

卡尔克里克:卡尔克里克即今新疆若羌县,现代维吾尔人仍称若羌为卡尔克里克,意为“纺线车”。

若羌县境,汉时为鄯善国地(鄯善国本名楼兰,即今罗布泊以南的若羌、米兰一带),隋时置鄯善郡,唐年改为石城镇,年设卡尔克里克县丞,年置婼羌县,取汉代婼国名(其实,汉代的婼羌国不在本境)。

婼羌一名应解释为古代西域[女若]国羌戎人的牧羊地。

若羌县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位于新疆东南部,阿尔金山西部,与甘肃、青海交界,并隔昆仑山云霄岭与西藏接壤,为“华夏第一县”,20·23万平方公里,其面积为4个江苏省。若羌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县,全县只有8个乡镇,不足3万人,每平方公里仅有0·16人。

若羌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中路的必经之地,楼兰、米兰、海头、瓦石峡古城以及神秘的罗布泊、小河遗址、土垠烽火台等均为全国和新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瓦石峡:Washxar,维吾尔语,喧闹的城堡。

瓦石峡古城(即弩支城),在今若羌县西南90多公里瓦石峡乡西10公里的荒漠沙丘中,疑为唐代康艳典(粟特人首领)所筑的弩支城。

弩支城隶属沙洲都督府,初唐时曾一度为来自中亚的粟特人居住、活动的中心,宋元时为若羌地区人类活动的重要中心。后因瓦石峡河改道东流而废弃。

考纳沙尔:维吾尔语,意思是“旧城”。在新疆,这样的地名很多,据斯文·赫定分析,既是“旧城”,很早以前一定有人曾经在这里居住过。所以,赫定相信,旧城以前是极其繁荣的。

扎衮鲁克(古墓葬):古突厥语,“扎衮”为一种植物,似为今天的胡麻;“鲁克”即“汇集地”、“集中地”。

尼雅:古印度旁遮语,“河流淤积泥沙的地方”。

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丝路南道上一处交通要塞,经多数学者考证,留在瀚海荒漠的这一遗址是《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户、口、胜兵人”的“精绝国”故地,东汉后期为鄯善国所并,后受魏晋王朝节制。

尼雅遗址位于民丰县城以北公里尼雅河尾闾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已被黄沙埋没的一片古绿洲上。

年由英国斯坦因首次发现尼雅遗址,年又来一次,两次共发掘废址53处,获得佉卢文、汉文木简、木牍数件以及武器、乐器、毛织物、丝织品、家具、建筑物件、工艺品和粟、黍等粮食作物。同时他对遗址进行了测绘,其考察结果轰动世界。此后,年和年他又来过两次。

曾出土了一批组织复杂、色彩斑斓、花纹繁缛的丝织品和精美毛制品,如“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延年益寿长保子孙”、“登高明望四海贵福寿为国庆”、“金池凤”等华丽织锦。

安迪尔:维吾尔语,“横向展开”,另一意为“河边的河”。

安迪尔古城遗址位于民丰县安迪尔牧场东南约27公里的沙漠腹地,在安迪尔河下游东南,由佛塔和寺院组成,始建于汉代,于公元11世纪逐渐被废弃。

该遗址是丝绸之路南道一处汉唐时期重要的遗存,本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曾来此地盗掘得大量吐蕃文、婆罗迷文和汉文文书及一批精美文物。古城遗址现有环形居址、佛寺、佛塔、墓地等。自唐代中后随着安迪尔河流量减小,遗址逐渐被废弃。安迪尔古城遗址可能是唐代播仙城的旧址。

夏央塔克:维吾尔语,“生长骆驼刺的城”。

夏央塔克古城位于民丰县安迪尔牧场东27公里处,为一城池遗址,由佛塔、提英木古城和道孜勒克古城组成。有人推断,该遗址为公元前年-公元年之间西汉至盛唐时代的古城。

丹丹乌里克:语意据说为“象牙房子”,来源于何种语言不明。为位于策勒县达玛沟乡北约90公里的沙漠中玉龙喀什河和克里雅河尾间之间的汉唐古城遗址。

丹丹乌里克遗址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公里,大多数建筑物为废弃的佛教寺庙,这里曾是一座规模颇大的佛教城,最早发现者为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见《亚洲腹地旅行记》);年12月英国人斯坦因来此挖掘,挖掘出鼠首人身木板画和被认为是蚕桑公主传蚕桑到于阗的木板画;年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授也来此考察挖掘,发现有汉文、于阗文、梵文、婆罗米文文书及大量古钱币等。此遗址虽已被埋没在沙漠中,从遗址所处位置看,可能是达玛沟水系的末端绿洲或克里雅河分支所形成的古老绿洲。

根据斯文·赫定、斯坦因、亨廷顿、特林格勒等人在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的汉文、于阗文文书,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证实丹丹乌里克遗址为唐代设立在安西四镇于阗镇中的杰谢镇,杰谢镇并为于阗军镇防御体系中重要的一镇。

杰谢镇为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小片绿洲孤岛,但在唐代曾为一重要城镇,向西75公里可达和田河中游的神山堡(即麻扎塔格戍堡),接和田河并再接丝绸之路西段,向南35公里可达坎城(今策勒县老达玛沟一带),与丝绸之路南道会合,起着不可替代的军事和交通作用。(更多资料见奥里尔·斯坦因的《沙埋和田废墟记》、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旅行记》等)

喀拉墩:近代维吾尔语,“黑色的沙丘”。

喀拉墩为汉代古城,位于于田县城北公里处的克里雅河下游沙漠中,距离和田市公里。

古城堡城长方形,边长60米,现存土城墙高8米。这里曾出土过陶片、毡子残片、汉代古钱币等文物,这些文物都属于汉代-南北朝时期,为当时于阗国境内“小城数十”中的城堡之一。

在古代,克里雅河从腹心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注入塔里木河,而喀拉墩正处于接近沙漠中心的位置,有人推断可能是汉代扜弥国都,但尚无定论。

喀拉墩古城的居民历史上信仰佛教,城中有汉晋时代的佛殿、魏晋时期的佛寺佛塔。(见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著作《亚洲腹地旅行记》)

热瓦克:维吾尔语,意为“楼阁”、“亭台”。

热瓦克佛寺遗址位于洛浦县吉亚乡西北70公里处的沙漠中,是保存较好的具有键陀罗风格的佛寺遗址,兴衰年代为公元2-10世纪。

热瓦克佛寺是一组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建筑群。佛塔由院墙、院外院落包围,院墙内外有大量壁画、泥塑佛像。壁画中的故事均为佛教故事。泥塑佛像靠贴在院墙内外两壁。佛塔外散布着大量红、灰色陶片、佛像残片等。年、年斯坦因曾两次来此进行挖掘,盗走大批珍贵文物。年我国考古学家黄文粥也来此考察,出土有壁画、佛像、五铢钱、佛珠和各种陶器等。(更多资料见奥里尔·斯坦因的《沙埋和田废墟记》)

通古孜巴斯特:维吾尔语,“吊死野猪的地方”,即今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汉译“大河沿乡”)。

年2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初次进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他要探询克里雅河的最后一滴水流到哪里去了。在通古孜巴斯特,他听一位当地猎人说,这里的克里雅河畔有野骆驼,野骆驼是古代“城市”居民豢养的家骆驼留下的种群,当沙漠扩展到通古孜巴斯特时,黄沙渐渐掩埋了草木,好多圈养的家骆驼挣脱了人类强加给它们的束缚,变成了现在的野生动物。(见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著作《亚洲腹地旅行记》)

通古孜巴斯特还有一种含义:这里曾经是野猪出没的地方。通古孜巴斯特与民丰县的牙通古孜乡距离不远,同在一条古代绿洲线上,而“牙通古孜”的意思是“野猪出没的地方”。这两个地名的巧合,说明在古老的年代,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黄沙并没有像现在这样肆虐至昆仑山下,那时的绿洲更靠近塔里木盆地的中心。

今天的达里雅布依乡为于田县最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个行*建制乡,年设立,距离县城公里。全乡多户人家1口人分散居住于克里雅河下游多万亩的胡杨和红柳丛中。

约特干:为古突厥语“约尔特汗”的谐音,“约尔特”为“故园”、“故乡”,“汗”意为“王”,合为“王者之园”的意思。约特干的另一意思为“被子”,可以理解为“泥土像被子一样覆盖着(的古城)”。第三种意思是“躺着”,因这里有圣人的墓地,此意为维吾尔语。

约特干遗址位于和田县西南巴格其镇艾拉曼村。斯坦因20世纪初在约特干遗址挖掘,并收集到汉、唐及元代和喀拉汗王朝时的古钱币以及许多陶器残片、陶塑、铜像、铜饰件、花押、印章、金片、玻璃器皿、珠子、玉块等。在他的《古代于阗》和《沙埋和田废墟记》中,他详细记述了在约特干的见闻,断言约特干即为古于阗国的国都,只是因许多世纪以来的洪水淤泥而把都城淹毁在地下。

约特干古城遗址面积约10平方公里,现纳入保护区域仅三分之一,为一片沼泽洼地和水沟,周围为农田,全部文化层被掩盖在很深的洪积层下,地表沟渠纵横,不见任何建筑物的痕迹,但可在水渠、稻田发现坍塌墙和古陶片。

慕士塔格:柯尔克孜语,“慕士”是冰雪,“塔格”是山,“慕士塔格”就是冰山,而“阿塔”是“父亲”之意。

慕士塔格被解释为“冰山之父”是因了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19世纪末年的一个寒冷春天,斯文·赫定来到慕士塔格峰下,在第一次绘地图时,眺望这座雄伟神奇的冰峰问他的吉尔吉斯(现在的柯尔克孜族)向导,这座山叫什么名字?向导回答是“慕士塔格阿塔”。所以斯文·赫定将这座对他来说难以征服的高峰叫作了“冰山之父”。

其实向导的回答是:“慕士塔格,阿塔”,这句话准确的含义是:“这座山叫‘慕士塔格’,我的老爷!”“阿塔”不过是向导对斯文·赫定的尊称。然而,就是因了这种误解,“冰山之父”这个名字才显得如此诗情画意和富有神韵。(见斯文·赫定所著《生死大漠》)

通古斯巴什:古突厥语演变成维吾尔语,“通古斯”:野猪,“巴什”:源头。

通古斯巴什古城遗址在新和县西南约40公里的荒漠中,是库车地区至今保存规模较大的古代城址之一。

城垣残高6米多,周长约1公里,呈方形。南北墙还可见门道,北门外瓮城中有残存的房屋遗址。四角的望楼已圮,底面积近平方米,有棱角分明的马面。经发掘,城内有房屋遗迹,采集有木雕小佛像、刻花卷草纹粗泥陶碗(碗中绘有带翼飞马和人物形象)、唐代大历元宝铜钱、木器、布币、鞋履、胡麻籽、油饼等物,并有唐代历年号的文书残纸。

从城内范围内所见陶片分析,该城活动最盛为唐代,是唐代安西都护府属下的一处重要军镇。

皮朗:古吐火罗语,大象之意。

皮朗城即今龟兹古城遗址,位于库车县城西约2公里的皮郎村,也称哈拉墩,仅剩一段米的夯土残垣。

龟兹是古代西域大国都城,东汉和帝永元3年,班超任都护时,曾迁西域都护府于龟兹(今库车县),公元年和公元年,曾两度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

龟兹故城呈不正规正方形,为夯筑与土坯垒砌而成,城内保留有皮朗墩、哈拉墩、哈喀依墩三个土墩。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铜器、彩陶片、陶缸以及汉五铢钱、汉龟二体钱、大历元宝、开元通宝等。

麻扎塔格:古突厥语,意为“坟山”。

麻扎塔格古戍堡与和田市直线距离公里,麻扎塔格山自西北向东南直插大漠腹心,到和田河左岸截止,唐代称其为“神山”,宋代称其为“通圣山”。

麻扎塔格山东临和田河,南北相对立着红白两山嘴,南面的红山嘴上耸立一座古戍堡,城堡西50米处还有一座烽燧遗址。古戍堡分三层,总面积约0平方米,用树枝、芦苇作筋骨,辅以泥土夹制建造;烽火台高10余米,面积36平方米,戍堡和烽火台构筑于西汉至唐时期。

麻扎塔格戍堡和麻扎塔格山是古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交通、贸易、军事要地,俄国普尔热瓦尔斯基、瑞典斯文·赫定、英国斯坦因以及我国黄文弼等人都曾到过该地考察,并在古堡中发现大量吐蕃文及古于阗文书。

库木吐拉:维吾尔语,“库木”是“沙子”,“土拉”即吐尔,“烽火台”合意为“沙子(沙漠)上的烽火台”。

库木吐拉石窟(千佛洞)在库车县城西南约30公里处,分布在渭干河东岸山麓和断崖上,共南北两区,相距约3公里。

库木吐拉千佛洞开凿年代自西晋迄宋元,现有编号洞窑个,壁画数千平方米,以描绘大乘佛教内容为主,壁画艺术多以唐代为主,并有少量雕塑。石窑中还有大量的龟兹文、汉文题记。库木吐拉千佛洞被当地人称为“汉人洞”,是中原和龟兹传统友好关系史的一个缩影。

森木塞姆:维吾尔语“细水流水”之意。

森木塞姆石窟群(千佛洞)在库车县城东北约40公里处库鲁克塔格山口,石窟群现存较完整石窟52个,主要是支提窟和毗诃罗窟的中心柱窟,由于年代久远,窟体破损严重,至今尚保存原窟体一半以上的洞窟约有19个。整个石窟群按位置可划为东、南、西、北、中五区。森木塞姆石窟群气势雄伟,规模巨大。

玛扎伯哈:维吾尔语,“玛扎”是“坟”,“伯哈”是“园子”,合意为坟园,因原来这个村有一大坟园。

玛扎伯哈石窟群位于库车城东北30公里处的沙土上,距森木塞姆石窟群仅数公里。现仅存洞窟34个。主要是支提窟和毗诃罗窟,前者有4个,后者有30个,现存的4个支提窟都保留有壁画。其中1号窟顶四角绘的佛在鹿野苑说法、百鹿听经图是龟兹其他洞窟没有的。目前的玛扎伯哈石窟已成为整个龟兹石窟群中最残破的一处。在已编号的44个洞窟,能看到比较完整的洞窟中,尚保存壁画的洞窟只有5个。这大概与玛扎伯哈石窟建造在质地松散的沙土原上有关。

克孜尔:维吾尔语,姑娘之意。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公里的木扎特河谷明屋塔格山,临木扎提河和雀离塔格山,距库车县城约69公里。

克孜尔千佛洞是我国最古老的佛教洞窟之一,始凿于公元3世纪前后,历经千年,直到14世纪时废弃。现有编号的洞窟个,分在东西延伸约2公里的谷西、谷内、谷东和后山4个不同区域,保存壁画的洞窟有80多个,壁画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另有一些古佛寺遗址。

克孜尔尕哈:古突厥语,意为“红色的哨卡”;另一说为维吾尔语,“克孜”是“姑娘”,“尕哈”是“居所”,据传,此烽火台是龟兹国王的女儿居住过的地方。

克孜尔尕哈石窟群和烽火台位于库车城西约12公里处。石窟开凿于唐代,已编号的洞窑46个,其中窟形完整的有38个,保存有壁画的洞窑11个。

烽燧南临发源于却勒塔格山的盐水沟,相距现仅10余米,由此向西可进拜城盆地(古姑墨国),北可越天山进入伊犁草原(古乌孙国),西可至阿克苏、喀什绿洲(古温宿国、疏勒国等)并可直达中亚草原,因此,这里是古代军事和商旅的要道,唐代曾在此设立盐水关。

苏巴什:维吾尔语,河的源头。

苏巴什大寺是维吾尔族对昭怙厘大寺(也即雀离大寺、雀离大清净寺)的俗称。

《大唐西域记》载该寺位于龟兹故城北20余公里处,因傍河而立,河东、河西各有一片寺院,历史上称东、西雀离大寺。《大唐西域记》还记载,龟兹伽蓝百余所,僧徒0余。据《高僧传》介绍,东晋时代的名僧鸠摩罗什之母在未出家之前常常至此,听讲佛法。

佛寺始建于东汉,繁盛于隋唐,唐玄奘西去天竺取经路经此地,见僧侣众多,香火甚盛,便在此留驻2月。随后,这里的僧众曾多达万人,内地高僧云集于此,讲经颂法,直至9世纪被战火摧毁,到14世纪伊斯兰教进入塔里木盆地后彻底废弃。

大寺遗址分布在库车河两岸,河两边各有3座佛塔,遥相呼应。围绕佛塔,布置着寺宇和佛洞。两处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登高眺望,可见残墙断壁,形似蜂窝。

温巴什:维语,意为“十个头”。后来引意为“十户庄”、“十户长”(旧制官名)。据说,很早以前,这里因河水阻隔,一片荒野,杳无人烟,野猪出没。当时有十名青年出于生活所迫,凫水过河,开荒造田,成家立业,所以起名“温巴什买里”,意为十户庄。

温巴什石窟位于拜城县温巴什乡境内,为龟兹石窟的一部分,见诸的文字很少,在修复中,暂时不对外开放。

吐木休克或吐木秀克或图木舒克:古波斯语,意思不详,现代维吾尔人解释为“鸟的嘴”

唐王城,城建于公元前年,距今约有0年的历史,有人考证可能是汉唐至北魏时尉头(郁头)州州治,当地维吾尔族称之为“托库孜萨来”,意为“九座庙宇(或宫殿、房屋)”,因有清人在此拾得唐代开元通宝而被汉人称为唐王城。唐代史料记载为“据史德城”,是丝绸之路上一座极其有名的佛教古城。

唐王城建于图木舒克山北侧豁口处,临喀什噶尔河尾闾,面积约1平方公里,分内城、外城、大外城三部分,包括古城、烽燧、佛教寺院及墓地等。公元75年,东汉*府派班超等36兵士赴西域,曾在图木舒克山麓盘橐城(即托库孜萨来古城,与今喀什市区的盘橐城不同)驻守17年。年前后,法国的伯希和、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德国的勒柯克等所谓的考古学家或探险学家曾在此挖掘出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壁画、塑像、木雕、棉麻织物、钱币、陶器等佛教艺术品和生活用品及婆罗米、粟特、龟兹、佉卢文、汉文文书等,斯坦因在此遗址发掘和考察后认定,托库孜萨来遗址的废弃“不会早于公元14或15世纪”,并证明此城的毁弃在伊斯兰教进入南疆时期。

喀达里克(寺庙遗址,在今策勒县达玛沟乡境内的沙漠中),维吾尔语,“黑色的居点”。

喀拉央塔克(佛寺遗址,位于今策勒县达玛沟河东岸一片开阔的灌木丛低沙丘地带),维吾尔语,“黑色的草地”。


  乌宗塔提(古城,位于策勒县达玛沟乡北部19公里的沙漠中),近代维吾尔语,“长形的塔提”(塔提,一种地理名词,意为风蚀土丘)。斯坦因在其著作中名为“帕尔哈特伯克雅依伯克”(意为帕尔哈特伯克的草场)。

阿克斯比尔(古城,在洛浦县西北约30公里),维吾尔语,意为“白城堡”或“白城墙”

买利克阿瓦提(古城,汉代,在和田市南25公里的玉龙喀什河西岸),近代维吾尔语,“繁荣的村落”


  扎瓦(佛寺遗址,位于墨玉县扎瓦乡西偏北约15公里的喀拉喀什河西10公里的大沙漠中),古吐蕃语,“繁华之地”。


  藏桂(古遗址,在皮山县藏桂乡西北10公里的戈壁沙漠中),藏桂:古波斯语,“章铃”;维吾尔语,“聪明干净”。

莫尔(佛塔,在喀什市东郊):维吾尔语,“烟道”、“烟囱”

疏勒(古城址,即盘橐城,在今喀什市东南郊多来提巴格路)。古粟特文的转化词,“有水(之地)”


  罕诺依(古城,位于疏附县城东北约有20公里),维吾尔语:“皇宫”。该古城为唐宋时代的遗址,后相传为喀拉汗之住地。


  克孜库尔干(古遗址,即今公主堡遗址,在今塔什库尔干县达布达尔乡以南10余公里的山崖上),维吾尔语,克孜,姑娘、女孩,库尔干,城、城堡。

可汗沙尔(古遗址,位于喀什市北阿图什河北岸一座约高20米的黄土墩上),维吾尔语,“可汗城堡”


  玉其买尔万(佛教遗址,今称三仙洞,位于喀什市北10公里的今伯什克然木河右岸峭壁半山腰中),维吾尔语,玉其,(数字“三”),买尔万,洞、洞窟。

阿克陶(汉代疏勒国桢中城,位于今阿克陶县旧城)。柯尔克孜语,“白山”


  玛扎伯哈(石窟群,位于库车城东北30公里处的沙土上):维吾尔语,“玛扎”是“坟”,“伯哈”是“园子”,合意为“坟园”。

正在浏览此文章

有收获请抽出·为转发此文

更多精彩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疆每一粒沙子都在讲述千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