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独选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得了“气痢”病,放屁不止,控制不住,遍请名医治疗,百药无效。眼见病情日趋严重,只得下诏搜求方药,张贴皇榜征招能治此病的神医。当时皇宫仪队里的一张姓人士揭榜献方,他以牛奶煎煮荜茇,令唐太宗内服,治愈了他的“气痢”痼疾。唐太宗大喜,赐封张某为“五品官。”谁知丞相魏征却一直推倭不办。不久唐太宗旧疾复发,仍按前法取效,便质问魏征:“献方人有功,为何不授官职?”魏征说:“臣不知授他文官,还是武官?”唐太宗一听,悻悻地说:“足可以授三品文官了!”便一纸下令封为“三品文官。”也许谁也未料到,小小一味荜茇,居然成了加官的敲门砖。
这人献的原方是:牛乳g,荜茇15g同煎煮。取汁一半空腹喝下,日饮一次。唐刘禹锡对这件事也作了记载,并说此方经过多次实验,对治疗虚寒内冷的病症很有效。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牛乳荜茇治“气痢”有效。他认为“气痢”是由于寒热不调引起,牛乳,性微寒,有补虚损、益肺胃、生津润肠之功效;荜茇,性温热有温中散热、下气止痛之效。一寒一热,使阴阳得到调和,所以适用此症。
荜茇
荜拨,鼠尾,椹圣,荜拔。
辛,热。归大肠、胃经。
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本品辛热走肠胃,能温胃府沉冷,又可解大肠寒郁,功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为除肠胃寒冷的专药。
1.温中散寒:用于因寒引起的胃脘痛或脐腹痛、恶心、呕吐、大便泄泻等,可与肉桂、高良姜同用。
2.行气止痛:用于寒邪外凝、火郁于内的头痛、牙痛,症见头部前额剧痛,头热而红,喜冷风吹,身热汗出或牙齿疼痛以胀痛感为主,牵引头痛或牙龈红肿,可与细辛、升麻、大黄同用。
荜茇与荜澄茄,均可温中散寒,用治中焦虚寒证,其不同之处为:荜茇辛热,温热力较为突出,散中焦沉寒力强,适用治胃肠虚寒之腹痛呕吐等证;荜澄茄辛温,辛散之力较为突出,温中下气、暖脾胃而行滞气,又长于散寒止痛,并可温肾与膀胱之气,除用治胃寒呕吐呃逆、气滞胸腹痛外,还可用治寒疝腹痛,以及寒证小便不利、小便混浊之证。
1.配高良姜:高良姜与荜茇皆为大辛大热之品,均可入脾、胃二经,具有温中祛寒之功。高良姜辛热纯阳,善散脾胃寒邪,且有和胃降逆之功,二药合用,相须配对,能够增强温脾胃、散寒邪、降逆气的作用,对于寒伤脾胃引起的脘腹冷痛、呃逆呕吐、或胃中无火食人反出之朝食暮吐、或完谷清澈之反胃证,均可选用。
2.配蒲黄:蒲黄甘平,归肝、心包经,功效收涩止血、行血祛瘀,用于咯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创伤出血等证,亦可用于心腹疼痛、产后瘀痛、痛经等证;荜茇辛热,归脾胃大肠经,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二药配伍,治妇人血气不和、疼痛不止及月经不凋等证。
3.配肉桂:肉桂辛热,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可用治脾肾阳衰、脘馥冷痛、食少便溏等证;荜茇辛热,功效温中止痛,二药均为大辛大热之品,配伍应用,相辅相成,用治脾。肾阳虚、阴寒内生之虚寒久泻等证,疗效大增。
4.配丁香:丁香辛温,归脾胃肾经,善于降逆,为治疗胃寒呕吐、呃逆之要药,功效温中降逆、温肾助阳,可用于胃寒呕吐、呃逆、以及食少腹泻等;荜茇辛热,归脾胃大肠经,功效温胃散寒,可用治脾胃虚寒、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二药配伍,相须使用,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之力大增,可用治胃寒呕吐、呃逆等证。
5.配胡椒:胡椒辛热,归胃大肠经,功效温中止痛,《本草求真》曰:"凡因火衰寒入,痰食内滞、肠滑冷利及阴毒腹痛、胃寒吐水、牙齿浮热作痛者,治皆有效,以其寒气既除而病自可愈也。"荜茇辛热,功效行气止痛,可用治牙痛、头痛证。二药均为辛热之品,且人胃经,用治胃腑蕴热循经上扰之牙痛证,有散浮热、止痛之效,局部应用,将药纳入蛀孔中。
本品辛热耗散,能动脾肺之火,多用令人目昏,食料尤不宜之。实热郁火、阴虚火旺者忌用。
内服:1.5~3克,人煎剂。外用适量,研末,嗅鼻,或纳蛀牙孔内。
为胡椒科藤本植物荜茇的未成熟果穗。产于广东、云南等地。9-10月间果穗由黄变黑时摘下,晒干,生用。
《本草拾遗》:"温中下气,补腰脚,杀腥气,消食,除胃冷、阴疝、痃癖。"
《海药本草》:"水泻虚痢,呕逆醋心,产后泄痢,与阿魏和合良;得诃子、人参、桂心、干姜,治脏腑虚冷肠鸣。"
《本草纲目》:"治头痛鼻渊牙痛。"
《本草求真》:"凡一切风寒内积,逆于胸膈而见恶心呕吐,见于下部而见肠鸣冷痢水泻,发于头面而见齿牙头痛鼻渊,停于肚腹而见中满痞塞疼痛,俱可用此投治,以治其气味辛温,则寒自尔见除。其曰鼻渊头痛,亦是取其辛热能入阳明以散浮热之意,是以病患偏头痛风,须先口含温水,随左右以此末吹鼻最效。牙痛必同于干姜、细辛调治,亦取能以除寒之意。总之,气味既辛,则凡病属寒起,皆可以投;然亦泄人真气,不可任意多服,以致喘咳目昏,肠虚下重,丧其真气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