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地理学家胡焕庸根据中国人口分布,画出了一条线(爱辉—腾冲一线),将中国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块。
我国东侧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96%,而西侧人口只占了4%。两侧比值为24∶1。
这说明,在年的时候,中国东侧人口比西侧多24倍。
时至今日,中国的人口分布依旧是东多西少,东密西疏,没有突破胡焕庸线(爱辉—腾冲一线)。
在年的调查中,东部的人口比重虽然下降,但依旧占了93.68%之多。
这说明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衡,并且是长期不均衡。
那这正常吗?
如果放眼全世界,我们会发现,世界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世界上90%的人口居住在10%的陆地上,陆地上大部分地区至今无人居住。
此外,世界上88.5%的人口集中在北半球,并且集中在20°-60°N之间的区域。
著名学者邦奇就画过人类大陆图,来揭示世界人口分布情况。
人类大陆图取消海洋和陆地,只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
在邦奇的研究中,人类大陆有四个,一是东亚和东南亚,二是南亚、三是欧洲,第四个是美洲东部。这四个人类大陆仅占了陆地面积的14%,但有2/3的人口聚集其中。
而干旱地区、两极地区、热带雨林地区和海拔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占了陆地的2/3,但人口比重不足世界人口的2%。
那为什么人类分布会如此不平衡呢?
一、大自然的天然禀赋影响
当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越低,受到自然的影响就越大。
在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中,气候绝对是最重要的角色。
处在农业社会的人类对气候的要求很简单:温度高,水源充足。
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通过气温和降雨来实现。
因此,人类会往温暖潮湿的地区聚集,就比如我国的东南部。
当然,并不是热量越多,水分越多,这地区的人口就会越多。
比如,热带雨林地区水热充足,但人口密度依旧稀疏。
还是回到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上,处在农业社会,依靠的是种植农作物。
除了水热外,土壤肥力也很关键,热带雨林因为水热太过充足,土壤肥力难以保存,因此不适宜种植。
反之,可以观察我国东北黑土地,正是因为处在高纬度,温度低,微生物不易分解有机质,让黑土地成为中国最肥沃的土壤。
世界人口分布有一个趋向性,就是人类喜欢向暖湿地区(中低纬度),向低平地区和岸边(海岸、河岸)集中。
这说明,除了气候因素,还有地形水文因素影响着人口分布。
一般来说,人们喜欢平原地区,因为那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易于开发。
而高山高原地区有时会限制人类的生理机能,超过海拔米,一部分人就会出现高原反应。此外,高山高原地区土层贫瘠,交通不便,这些对人类发展生产不利。
需要注意一点,在低纬度地区,人们往往喜欢集中到高海拔地区。
这是因为,低纬度平原地区多为热带雨林,高温高湿,细菌昆虫繁殖迅速。而高海拔地区反而更适合人类居住,比如墨西哥城、拉巴斯、基多和昆明。
上图为南美洲玻利维亚的城市-拉巴斯。
如果观察我国城市的分布,如武汉、上海、深圳等。
就会发现,城市往往建在河岸、海岸上。
这是因为水作为一种资源,不仅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很重要,还是重要的交通通道。
因此,水资源也成了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自然中的矿产资源也开始成为影响人类聚散分布的因素之一。
在我国,就有很多因为矿产资源而建立的城市。比如因石油建立的大庆,因煤炭建立的鹤岗。
黑龙江大庆市
二、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人口分布,也影响着人口迁徙
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有巨大影响,但它只提供了人口分布的可能性。
人口分布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生产力水平才是人口分布的决定因素。
就比如人口密集的地方往往是经济发达的区域,世界人口总量最多的城市往往是该国的经济*治中心。
社会经济因素决定了人口分布,还影响了人口迁移。
就拿我国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就以“南下”为主,东北地区的人口吸引力下降明显。
这和我国-年的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轨迹相符合。
我国流动人口变动也显示着经济对人口迁移有重大影响。
与此同时,我国人口有向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聚集,大城市人口也集中于中心城市的状况。
这些都凸显出了经济的巨大影响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会朝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集中。
并不是全中国的人,都会集中到经济最发达的上海深圳。
地理学第一定律表明,地理距离是影响所有要素流动的首要因素。
人口迁移也遵守的这样的定律,美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就发现,大部分移民是短途迁移。
因此,远在西边的人,并不会全部聚集到发达的上海深圳,而是前往附近的经济中心,如西安、成都。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地理距离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在减小,虽然依旧有影响,但远不如交通联系的影响力大。
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正在增强,这其中最主要就是交通联系因素的影响。
此外,除了经济因素,*治文化因素也会造成人口的迁移。
比如,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时,万的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而当孟加拉国从巴基斯坦中独立出来时,大批印度教徒也开始外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