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太平洋战争后,秘鲁割让给智利的塔拉帕卡省是重要的硝石产地,大量的硝石和铜矿构成了智利经济的支柱。但是,大量的财富转到外国投资者手中。
年,智利*府做出了一项重要决定,将塔拉帕卡硝石矿产物归原主,也就是说,还给原由秘鲁*府作为国有化的补偿而签发的证券的持有人。战争期间,由于对将来智利如何处理这些财产悬而未决,这些证券的价值大幅度下跌。
英国投机者趁机以低价买下了大量的贬值证券。在年,英国资本仅控制塔拉帕卡硝石业的13%,但到年,其控制的份额上升到70%。英国资本不仅直接组建公司开采硝石矿,而且通过在硝石产区设立银行、修建铁路等间接控制硝石业。
垄断了塔拉帕卡地区硝石运输的英国铁路公司——约翰·托马斯·诺斯控制的硝石铁路公司付给其股东的股息达20%到25%,远高出南美其他地区的铁路公司(7%到14%),诺斯因此被称为“硝石国王”。年的总统选举中,自由主义的何塞·曼努埃尔·帕尔马塞达当选为智利总统。
帕尔马塞达上台时,智利的*府收入充足,从太平洋战争前的每年万比索上升到年的大约每年万比索。*府收入的主要未器是确石出口税。帕尔马塞达明白,一旦硝石矿枯竭,这一收入来源也将。之消失。因此,他计划利用这些收入发展基础设施,为以后的经济发展费完基础。
年,*府建立了公共工程部,修建新的*府大楼,兴建穿越安第斯山的铁路、塔尔卡瓦诺的港口码头,疏浚了马波乔河,在比奥比奥河上修建了长桥等等。帕尔马塞达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他的任期内,学校的人学人数从年的7.9万人上升到年的15万人。他还支持提高工人工资。帕尔马塞达决心将硝石业“智利化”。
在就职演说中,他宣布,*府将采取措施“对目前主要为外国人带来利益的工业国有化”,这显然指的是硝石业。但是,后来他放弃了国有化的目标,代之以鼓励本国私人企业投资于硝石生产和出口,防止外国公司形成硝石卡特尔。因为外国公司为了保护价格,将限制产量,而*府的目的在于维持高水平的产量,由此为*府带来更多的出口税。
帕尔马塞达主张结束英国硝石铁路公司的垄断地位,因为后者的高额运费限制了硝石的生产和出口。帕尔马塞达的民族主义*策自然引起了英国资本的敌意,而这些英国投资者与智利的精英阶层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帕尔马塞达的*策也引起了国内一些阶层的不满。
牧师反对他的削减教会权力的措施;土地贵族抱怨他的公共工程计划,因为这些工程抽走了农业劳动力,并抬高了农业工人的工资;帕尔马塞达设立唯一有权发行货币的国家银行的建议引起了银行家的不满,因为后者此前通过无限制地发行货币,造成通货膨胀,从中牟利。
整个寡头集团,无论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都反对他以中央*府的力量推动经济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做法。主要由英国资本控制的矿业利益集团与银行家、牧师、土地贵族联合起来,反对帕尔马塞达发展经济和争取独立的民族主义*策。反对派的力量主要集中在议会。
由于帕尔马塞达在议会缺少多数派支持,迫使他废除了议会制*府,恢复了根据年宪法建立的传统的总统制。而他的这一做法,为反对派挑起内战提供了借口。年,国际市场上硝石和铜的需求下降,价格下跌。为应对危机,英国投资者组成卡特尔,减少产量。硝石和铜生产和出口的下降急剧地减少了出口税,由此导致了失业上升和工资下降,而通货膨胀又同时使工资购买力下降。
结果,在年,瓦尔帕莱索和硝石产区发生了一系列罢工。尽管帕尔马塞达对工人持同情态度,但是在国内外雇主的压力下,还是派军队镇压了工人罢工。镇压措施使帕尔马塞达在此后与他的敌人交锋时又失去了来自工人的支持。年1月7日,议会领导人在捍卫宪法的名义下,发动了反对帕尔马塞达总统的叛乱。
由贵族后裔领导的海军立即支持叛乱,并夺取了北部的港口和海关,并在塔拉帕卡的主要港口伊基克建立了自己的首都。英国公司积极支持叛乱者。硝石工人由于帕尔马塞达对罢工的镇压,在冲突中保持中立,甚至参加了叛乱者一方。陆军依然忠诚于总统,但陆军远不是海军的对手。
正如在与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太平洋战争中一样,对海域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结局。最终,8月31日,议会军占领了首都,帕尔马塞达总统在阿根廷使馆避难。9月19日,在他的法定总统任期结束的这天开枪自杀。
-年帕尔马塞达死后,智利寡头的统治地位得到恢复,土地贵族、银行家、商人以及与英国资本有着密切关系的矿主结成的联盟控制了国家*权。智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即所谓议会共和国时期:内阁责任制原则得到确认,*治权力的重心从*府转到议会,结果是任何*府都难以持久。
这种*府不稳定状态因主要的**的分散而进一步加剧,年内战前,智利已形成了四大相对稳定的*治派别:激进派、保守派、民族派、自由派。这些派则并不仅仅是描个人忠诚和家庭联系结成的小圈子,而是形成了各自的*附信仰和某种意义上的觉派意识,但是还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因为它们没有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去争取选票,当时的*治体制也没有为它们提供这样做的动力和机会。
年前,*府官员的候选人是由*府来选拔的。而且,这些集团也没有超出议会的范围。但是,这种状况在年后发生了改变。议会制的恢复,使*府对选举结果的控制力减弱,选举中相对自由的竞争开始出现,因此,各*治派别开始建立全国性的*治机构,协调选举过程,争取选票,力求扩大对*府的控制。
但是,在议会共和国期间,**之间的竞争主要反映了各派别之间在*治上的分歧,而不是对当时的社会和经济现实的不同见解。由于**多,某个**很难获得议会多数,因而*府的建立不得不依靠**间的联盟。**建立联盟的目的主要是瓜分*府职位,*的纲领被置于极为次要的地位。
而瓜分*府职位带来的矛盾又往往是*府倒台的主要原因。从年12月到年12月,总共出现过八十届不同的内阁,每届任期平均四个月零十天,这还不包括局部的内阁成员变动。这一时期,智利经济进一步依附于外国资本。年,英国在智利的投资万英镑,到年上升到万英镑,其中万英镑是外债。同时,北美和德国资本开始对英国构成挑战。
智利经济从19世纪90年代初的衰退中逐步恢复,硝石、铜和农产品的出口增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廉价的合成产品取代了硝石,智利的硝石工业衰退,几千名工人失业,整个国家陷于经济萧条之中。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社会不稳定,*府宣布在矿区实行戒严状态。
硝石工业衰退后,铜成为智利最主要的出口产品。年后,由于新的冶炼技术的采用,铜的生产发生了一场技术革命。对智利来说,这场技术革命意味着铜矿进一步落入外国投资者之手。因为新技术的采用需要巨额的投资,这只能来自国外。技术的改进和巴拿马运河的通航吸引了大量美国资本投资于智利的铜矿业,向英国资本提出挑战。
到年,智利的铜矿业被控制在三大公司之手,即所谓的“ABC”:安第斯铜矿公司、布拉登铜矿公司和丘基卡马塔智利开采公司。被外资控制的铜矿成为“国中之国”,对其他经济领域的带动作用几乎不存在。高度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还意味着铜矿业只能为智利带来极少的就业机会。设备和零部件完全依赖于进口,因此,铜矿业也没有带动智利制造业的发展。
结语
铜矿业带来的利润,绝大部分被汇人母国,而没有在智利进一步投资。然而,随着经济的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展,新的社会阶级产生并逐步成长起来。在北部矿区,首先是在硝石业,后来在铜矿业,出现了工人阶级。虽然矿区工人的工资高于国内其他地区,但是矿工依然要忍受低收入、糟糕的住房、公司商店的盘剥、危险的劳动环境等。